第210章 豪侠般的董胖子·卓
唯唯而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0章 豪侠般的董胖子·卓,天幕出现:皇帝怒喊欺天啦!,唯唯而川,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盘点华夏十大最值得盘点的权臣之东汉末年太师相国董卓。】</p>
“我大汉的权臣?”刘彻皱眉,语气有些冰冷:“东汉末年,我大汉亡国该不会就是因为此人吧!”</p>
“刚才天幕可是说这个人没有干过什么好事!”</p>
“良家子出身?”刘询喃喃道:</p>
“这个出身确实是我大汉才能有的,在大汉只有良家子才有服役的资格。”</p>
“家道中落的良家子成长为我大汉的一代祸国权臣吗?”</p>
“有意思有意思!”</p>
刘询的记忆里,对于权臣只有伊尹、吕不韦,或者他的前大司马霍光这样的权臣。</p>
而这几位权臣在历史上的名声都是很不错的,可以说是能和天幕之前盘点的几个人相差不多的“好名声”。</p>
虽为权臣,但与假皇帝差不多,更可贵的是做了很多实事。</p>
而董卓,天幕好像把他描绘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大奸臣啊!</p>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自幼爱好习武,体格雄壮且精于骑射,性格任侠豪迈,喜欢结交各路朋友。</p>
陈志《董卓传》:“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董卓也因此在当地以“豪侠”而扬名。</p>
不要小看这个“名”字,在那个年代朝堂以举荐制为官,世家大族可以通过“官方推荐”的方式,也就是常在影视剧里听的“孝廉”和“茂才”。</p>
中下层阶级只能选择拜入名士门下,或者请“时评家”包装下,比如许劭就在“月旦评”上评曹操为“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所求的就是“名”。</p>
董卓自小喜好行侠仗义,结交英雄豪杰,所以与羌人部落的首领关系极好。</p>
后来董卓家道中落,他只得回乡种田。</p>
羌人首领前来拜访董卓,他于是杀掉家里的耕牛盛情款待。</p>
牛在当时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私自宰杀是犯法的。</p>
羌人首领见董卓冒着坐牢的风险款待他们,于是十分感动,回家之后就搜集了一千多头牲畜送给董卓。</p>
由此可见董卓善于拉拢人心。</p>
董卓的豪侠之名后来被郡守看中,担任郡吏负责“监领盗贼”,后升任州吏负责“领兵骑讨捕”。</p>
陇西郡地属边区,时有胡人劫掠,凉州刺史听闻董卓以“健侠知名”、“为羌胡所畏”名声,征辟他为“州兵马掾”,让其带领骑兵阻杀胡匪。</p>
有的人生来就适应战场厮杀,董卓就是这样的人,第一次统帅骑兵出征就大破胡人,斩首过千,也因此得到州刺史的举荐。</p>
董卓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被选为“羽林郎”,也就是皇家侍卫,因此也由凉州来到洛阳。</p>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折,不要小看“羽林郎”,汉代名臣武将的人选也多从这些“天子近臣”中选出,可以看出此时的董卓前途一片光明,未来成为大汉一代名将也并非不可能。</p>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鲜卑人联合乌桓、南匈奴各部落,纠集了数万人马,侵扰边塞。</p>
朝廷拜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负责平定叛乱,董卓以军司马的身份随军又回到凉州。</p>
张奂这个名字很陌生,实际上在东汉末年可算的上是名将,张奂是敦煌人,其父张惇曾任汉阳太守,敦煌、汉阳两郡都属于凉州,因此在凉州具有较高威望,他和皇甫规、段颎合称“凉州三明”。</p>
《后汉书·张奂传》记载:“羌岸尾、摩鳖等胁同种复钞三辅。奂遣司马尹端、董卓并击,大破之,斩其酋豪,首虏万余人,三州清定。”</p>
而关于董卓此战在三国志中的记载是:“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军司马,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p>
大概意思呢就是在说,平乱之后,董卓得到朝廷的重赏,官拜郎中,赐丝绢九千匹。</p>
董卓将这些丝绢全部分给了部下,说“功劳虽然是自己的,但却是靠部下齐心才得到,应该把赏赐分给大家。”</p>
轻财重义、体恤士卒,这些词语出现董卓身上是否觉得违和?】</p>
“轻财重义?体谅士卒?”乾隆皇帝有些疑惑的问身边的和大人。</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