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一十六章 方孝孺要洗清冤屈?罗贯中的往事,朱允熥的算盘!,退位让贤,姜阿山小树,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君子可以欺之以方!”</p>
吴王府内,朱允熥笑容满面。</p>
姚广孝抚须而语:“方孝孺学富五车,又坚守信义,令人钦佩。”</p>
杨士奇却是连连摇头。</p>
同为儒门弟子,同样读圣贤书,他却对方孝孺的所作所为不以为然。</p>
与外人不一样,杨士奇很清楚方孝孺不是怕死,更不是被吴王收买了。</p>
他只是认死理,不知变通。</p>
朱允熥所提的问题,刚好是他所认的“理”,方孝孺也就很坦诚的认了。</p>
在外人看来,这就是他支持吴王,背叛献王的“铁证”。</p>
易地而处,若换了是杨士奇,他绝不会只知认死理,而不晓权变。</p>
不过,方孝孺这番举动,终究是在客观上帮了朱允熥一把。</p>
杨士奇虽然心中嘲笑方孝孺的迂腐,却又为此而感到高兴。</p>
姚广孝提议道:“吴王殿下或许能趁热打铁,再设法添一把火,将方孝孺拉拢过来。”</p>
“此人在儒林中的名望极高,他若是倒戈助殿下,则殿下在天下读书人中的声望,能大大提高。”</p>
朱允熥笑道:“我在天下读书人中,哪有什么声望可言?就算再怎么提高,也高不到哪里去。”</p>
他虽然写了一首诗一幅对联,因而被天下读书人捏着鼻子认可他算是有几分才华。</p>
可也仅此而已。</p>
《大明日报》因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更是被无数读书人斥为粗鄙不堪。</p>
当然,这不影响他们每天都去订购阅读《大明日报》。</p>
骂归骂,看归看,两码事。</p>
朱允熥的行事风格,与儒家要求的“谦逊恭谨”,可谓是相去十万八千里,完全南辕北辙。</p>
凡是听过他所作所为的读书人,鲜有不摇头的。</p>
读书人中的好名声?</p>
对朱允熥来说,根本就不存在。</p>
不过,据探听司打探到的情况,不少江湖豪客,绿林好汉倒是对他赞不绝口。</p>
认为吴王性格直爽,豪气,敢作敢当,毫不惺惺作态,放在江湖上,绝对是响当当的英雄好汉!</p>
“方孝孺此人,若他愿意投到我门下,我也愿意千金买马骨,虽然他并不堪大用。”朱允熥道:“只怕人家再如何落魄,也不会拜我门下的。”</p>
姚广孝笑道:“贫僧是念及此人读书不易,惜才而已。若他始终不愿,那也无法强求。”</p>
妖僧佛脸轻叹:“以他在读书人中的影响力,若他不能为吴王殿下所用,那便杀了吧。”</p>
……</p>
方孝孺悠悠醒来。</p>
睁眼便看到黄子澄正坐在床边,神情复杂。</p>
他猛地伸手抓住对方,道:“黄兄,你一定要信我。”</p>
“我绝无勾结吴王,背叛献王之举。”</p>
“此事我可向天地发誓,向圣人起誓!”</p>
黄子澄看着他,轻轻叹了口气。</p>
他霍地一下,挣开方孝孺的手,站了起来。</p>
“我信你?可你叫我如何信你?”</p>
“昨日在军事学院,你回答吴王的问题,可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p>
“你公开支持吴王,这可没有冤枉你!”</p>
他怒声震吼,咆哮如雷。</p>
直震得窗户都刷刷作响。</p>
方孝孺连声否认:“此事从何说起?”</p>
“我所支持的,只是圣人之言,是圣人的教诲。”</p>
“我可没有说过一句,支持吴王收燕王、收梁国公等功勋武将为弟子。”</p>
黄子澄冷笑道:“有区别吗?”</p>
“你都说了,长辈可以拜晚辈为师,在天下人眼中,这不就是为吴王摇旗呐喊,明确支持吴王吗?”</p>
朝中官员和天下读书人反对朱允熥这样做,其中最大的理由,便是长幼有序。</p>
朱允熥身为晚辈,不能收长辈为弟子。</p>
结果方孝孺却站出来释经——依圣人所言,长辈是可以拜晚辈为师的!</p>
那读书人再反对的话,就是反对圣人了!</p>
哪个读书人敢反对圣人呢?</p>
“不是,绝不是!”方孝孺矢口否认:“学无先后,达者为师。”</p>
“长辈可以拜晚辈为师,这是圣人的教诲。”</p>
“可前提是,这名晚辈,必须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远超长辈。”</p>
“吴王粗鄙无礼,学问不堪,无才无德,他有什么资格,当天下武将之师?”</p>
“他可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无征战经验。”</p>
“亦不曾写出过锦绣文章,有不世之才。”</p>
“也没有熟读兵法兵书,深得孙子真传。”</p>
“他……他……他根本不配!”</p>
黄子澄耻笑道:“你现在和我说这些,又有什么用?”</p>
“当时怎么不说清楚呢?”</p>
“你是畏惧他吴王的权势,贪生怕死,才故意只说一半吗?”</p>
方孝孺正待出言辩解,不是自己不想说,而是朱允熥根本没有给机会让他说,此时,黄子澄话锋一转,叹道:</p>
“吴王虽然狂妄囂张,所行无忌,举止无礼。可若论才学,却还是真有几分的。”</p>
“若不论辈分伦常,他当那群武将的老师,却也不见得就不够格。”</p>
“你口中的圣人教诲,正好助他找到了理由。”</p>
方孝孺怒道:“黄口小儿,能有什么才学?”</p>
“你不要被他一首词给吓住了。”</p>
“我特意去问过昔日教过他的老师,吴王从前并无太高才学。”</p>
“所写的诗词,水平也非常之低。”</p>
“若说他因故太子薨逝,遭受刺激而性格大变,还能勉强说得通。”</p>
“若说他一夜之间,便能写出惊世诗词,我却是半点也不信的。”</p>
“依我之见,他那首写长城雪景的词,多半是别人帮他写好,他照着背出来的。”</p>
“至于后面的那幅对联,则是陛下为了抬高他的声望,令人代作。”</p>
“此子根本没有那般才学!”</p>
黄子澄双眸微闪,眼底一抹精芒,骤然亮起。</p>
事实上,他对此也非常疑惑。</p>
方孝孺私下找机会去问过从前教朱允熥的老师,黄子澄又何尝没有问过呢?</p>
他甚至还翻看了朱允熥从前写的诗词。</p>
那些诗词的水平之低,足以用“不堪入目”四个字来形容。</p>
与献王朱允炆尚且差距极远,就更不用说与他写的那首词以及那幅对联相提并论了。</p>
然而,当日出题的题目,确实是他临时所想。</p>
若朱允熥刚好就令人事先准备好了那首词,未免也太巧了一些。</p>
方孝孺“背叛”后,朱允炆也怀疑起了黄子澄。</p>
朱允炆与朱允熥是多年的“兄弟”,对其还是十分了解的。</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