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五十四章 家事国事天下事!,退位让贤,姜阿山小树,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国子监。</p>
如果一定要说明初的国子监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便是规模特别大!</p>
据史书记载,洪武二十六年时,国子监的监生人数,达八千一百二十四人。</p>
眼下是洪武二十五年,也有接近八千人的规模。</p>
相比后世动辄几万人的大学来说,八千学生当然也不算啥。</p>
但这个时代来说,国子监的规模,确实称得上庞大无比。</p>
作为大明朝唯一的“大学”,整个大明朝最多读书人聚集的地方,国子监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p>
朱允熥前往国子监是临时起意,并没有事先通知。</p>
故而,当他的车驾抵达国子监门口的时候,竟被守卫拦了下来。</p>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守卫高声呼喊道。</p>
他们并不知道是皇太孙的车驾,只能从马车周围团团簇拥的侍卫,判断来者必定是位高权重,身份尊贵之人。</p>
朱允熥掀开车帘,走了下来。</p>
其实到了这里,就算守卫不拦,也必须得下马车了。</p>
毕竟再往里就是国子监大门,有高高的门槛,马车也过不去。</p>
守卫呼喊是因为并不知道对方就是来国子监的,还以为只是途径旁边的街道。</p>
按礼制,只要国子监大门前经过,就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p>
此刻的大门并未开启。</p>
国子监学员和监内任职人员,平时都是走旁边的侧门。</p>
朱允熥没有在外面亮明身份,免得惹出太大的动静,也直接从侧门走了进去。</p>
国子监的守卫正待要上前拦住问话,已被侍卫挡住,侍卫首领拿出禁卫的令牌晃了一下。</p>
国子监守卫顿时一个个瞪大了眼睛。</p>
再看朱允熥的年龄和模样,哪里还能不知道,来人正是当今的太孙殿下呢。</p>
“不许四处声张!”禁卫首领警告道:“太孙殿下今日来此,乃是微服私访,不要吵得外面的人都知道了。”</p>
众守卫连连点头应声。</p>
一个个心头骇然,紧张无比。</p>
虽说国子监亦是朝廷重地,平日里来此的高官众多,他们早就习以为常。</p>
但太孙亲至,还是不一样的。</p>
何况如今大明政事皆委于太孙,说是储君,实则与皇帝亦无异。</p>
要不然,坊间也不会传出“太孙新政”的说法。</p>
太孙既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他来了国子监,守卫当然不敢声张。</p>
朱允熥倒不是一定要特意隐藏身份,只要不想让消息传到外面去,闹得满金陵城都知道自己来国子监就行。</p>
走在国子监里面,耳边传来朗朗读书声,朱允熥有种奇特的感觉,恍惚间又回到了后世的大学校园。</p>
国子监的监生,大致可以分为荫监、举监、贡监、例监四大类。</p>
荫监又包括官生和恩生两种。</p>
官生是指按父祖官品入监者,绝大多数是勋贵子弟。</p>
高品文官的子弟反而极少成为官生。</p>
毕竟,高品文官大多是科举成绩优异者,他们的后辈自然也要走科举正途,中进士,考状元。</p>
虽然进国子监之后,也能参加科举。</p>
但国子监管教极严,学生在里面要受到诸多约束,效果却不如自家私塾。</p>
反之,若是通过国子监直接出去做官而不走科举正途,可是会被同辈文人看不起的。</p>
大家都是书香门弟出身,儿孙们却连科举都通不过,丢脸啊!</p>
勋贵子弟就没有这个顾忌了。</p>
毕竟,勋贵大多数是武人出身,儿孙能粗通文墨便是足以自豪之事。</p>
考进士什么的,就不必奢求了。</p>
恩生是父祖以身殉国,故蒙恩入监者。</p>
简而言之,就是烈士的子孙后代。</p>
举监主要是来京城参加会试,却没有考上进士的举人。</p>
贡监是地方府州县学向国子监贡送的生员,也称“贡生”。</p>
例监是指以纳马、纳粟、纳银等方式入学的生员,说白了,就是花钱买进来的。</p>
这其中,举监人数最多。</p>
其次便是贡监。</p>
再其次则是荫监。</p>
例监在后世曾经泛滥成灾,但在洪武年间,仍少之又少。</p>
这有两个原因。</p>
一是老朱并没有完全放开买名额入学的口子,通过例监进来的人虽然存在,但往往都有特殊原因。</p>
比如说,某地遭灾了,朝廷救灾的粮食一时还没有运过去。</p>
当地的某个大户拿出自家粮仓的全部粮食,捐给官府救灾,然后才能得一个例监的名额。</p>
反之,金陵城里的大户,就算愿意拿出再多的钱粮,也买不到入学资格。</p>
第二个原因是,到老朱的手底下做官,妥妥的苦差事啊。</p>
弄不好就要被杀头,甚至牵连全家乃至九族,大户们也不傻,不会自己花钱往火坑里面跳。</p>
如此一来,例监自然就少了。</p>
朱允熥一路走进一旁的诚心堂,便听到一名白花苍苍的教习正在教导学生。</p>
“陛下早有明旨,国子监诸生不得议政,有违令者,轻而杖责二十,重则发配云南。”</p>
“《大明日报》上面所刊载之事,多涉及本朝国政。”</p>
“尔等身为国子监生员,若随意翻阅《大明日报》,难免触犯议政之罪。”</p>
“故祭酒大人三令五申,不许尔等看《大明日报》。”</p>
“可如今竟有人视祭酒大人的严令于无物,私下擅自偷看,若不严惩,日后如何得了。”</p>
他在堂上走来走去,面色严厉,身前跪着约莫二十余名学生,一个个皆是垂着头。</p>
教习大声喝道:“来人,将他们拉下去,每人重打二十大板!将所犯之事,记录在册。若有再犯,逐出国子监,发配云南!”</p>
立时便有壮汉上前,要将人拉下去打板子。</p>
老朱对国子监的管束非常严厉。</p>
国子监不仅有教习,还有专门对生员行刑执法的差役。</p>
监生们稍有令教习师长不如意的地方,便会下令对其处以重刑。</p>
连每天的功课,要背多少书,都有硬性规定。</p>
如果完不成功课,背不出来,则杖十下!</p>
国子监虽然是大明的最高学府,其内部管理,实则与监狱无异。</p>
甚至还要更严。</p>
这个时代对学生的管教都是相对严格的。</p>
老师拿戒尺打学生的手板,也是家常便饭。</p>
无论哪里的学堂,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大家并不会认为老师打学生有任何问题。</p>
但明初的国子监,却是严厉到让大明的许多教书先生,都觉得太过分了。</p>
学生们更是闻之色变,听到自己要被送去国子监读书,便吓得魂不守舍。</p>
“住手!”朱允熥喊了一声,跨步走入学堂。</p>
“《大明日报》所载乃本朝要事。”</p>
“国子监诸生,将来都是要踏入仕途,协助君王治理天下的。”</p>
“若是连朝廷大事都一概不知,又如何处理政务?”</p>
“诸生翻阅《大明日报》,熟悉国事,何罪之有?”</p>
那名教习没料到国子监里面,竟然还有人敢闯入学堂,反驳自己的话。</p>
看朱允熥模样,不过是十几岁的少年。</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