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一十四章 黄埔江申城!老朱:我不会治理天下?,退位让贤,姜阿山小树,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江南。</p>
在苏州盘桓了一段时间后,老朱继续东行,来到了松江府。</p>
苏州自古繁华。</p>
相比之下,此时的松江府,却并不是多么有名的地方。</p>
然而,当老朱真正赶到这里的时候,竟被街上的景象吓了一跳。</p>
触目望去,皆是熙熙攘攘的人群。</p>
各种摊贩穿梭其中,叫卖声不绝于耳。</p>
较之苏州府,还要热闹十倍。</p>
老朱感到十分奇怪,便下车找了一名老汉寻问。</p>
老汉笑道:“看你也是经商的,应该消息灵通才对,怎么连这都不知道吗?”</p>
老朱不由得尴尬笑了笑,道:“我们这段时间一直在赶路,没有仔细打听外面的事。”</p>
老汉道:“如今有《大明日报》,你们在外面跑,也要多看一看报纸。自大孙殿下监国以来,大明日新月异,我这个糟老头子,都看得眼花缭乱,有点跟不上啦。”</p>
他轻轻感叹了一声。</p>
老朱愣了一下。</p>
此番出来微服私访,虽然断了与朝廷那边的联系,但《大明日报》可是每日都必看的,却想不出上面哪些内容,会影响到与松江府城的繁华热闹。</p>
“松江府距离海边不远。”老汉摸了摸胡须,道:“从前朝廷担心百姓暗中与倭寇勾结,或是冒充倭寇行凶,不许百姓下海。”</p>
“地方官吏为了执行朝廷的禁令,便禁止百姓在沿海附近居住。导致沿海的肥沃农田,皆成了一片荒废。”</p>
“如今,太孙殿下率军铲除了倭寇,降服了倭国,又开了海禁。”</p>
“这沿海的无主荒田,肥沃无比,大伙都抢着去垦荒呢。”</p>
“松江便是前往沿海的中转之地,人自然变多。”</p>
原来如此。</p>
老朱微微点头,还是有些疑惑道:“有这么多人前去垦荒吗?”</p>
老汉摇了摇头,道:“那倒没有,松江城有这么多人,还有两个原因。”</p>
“一是海防一开,很多人都想出海做生意,或是下海去捕鱼,不少人便来了松江。”</p>
“其二嘛,眼下朝廷大举修路,从松江府到海岸口,还有黄埔江边的口岸,四处动工,松江府自然云集了大量前来做工的人。”</p>
“特别是顺黄埔江而下,距离松江府几十里远的地方,正要建一座新城,规模可大呢。”</p>
“这么多人都在松江府一带聚集,松江府自然变得繁华起来。”</p>
“你若是到那边去看,便会发现那边比松江城的人更多,还要更热闹呢。”</p>
老朱猛然想起,貌似《大明日报》上还真刊登过。</p>
朝廷要在黄埔江旁建一座新城,朱允熥亲自给其取名为“申城”。</p>
对此,老朱并没有特别重视。</p>
自大明成立以来,建新城这种事,一直在进行。</p>
但新城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塞北。</p>
目的是以城池作为桥头堡,移民垦荒,充实边疆。</p>
这在老朱眼中,也是控制草原部落的重要手段。</p>
既然草原部落的问题,一时间解决不了,那就一步步来。</p>
稳扎稳打。</p>
慢慢在草原上建城,一年复一年,缓缓推进。</p>
耗百年,乃至几百年的时间,总能将其控制。</p>
这是老朱心中的规划。</p>
除了塞北边疆之外,一般而言,江南地区不会建什么新城。</p>
但如今倭寇被荡平,倭国降服,海边大量的荒芜之地得到开发,因此而建几座新城,也不足为奇。</p>
于当地百姓而言,这是了不得的大事。</p>
然而,大明疆域如此辽阔,一个地方建一座新城,对最高统治者而言,并不是多大的事,自然不会特别关注。</p>
此时听老汉一说,老朱才想起来。</p>
松江府城聚集了如此之多的人群,老汉却说那边的人更多,想来这座新城的规模,只怕不小。</p>
老朱来了兴趣,在松江府城歇息了一晚后,第二日一早,便令前往新建的申城。</p>
自松江府到申城,修建了极为宽阔的水泥大道。</p>
路上行人亦不少。</p>
从车窗里面向外面的田野望去,隐约可以看到不少新开垦出来的农田,有农民在田地里干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p>
老朱不由感叹道:“沿海倭寇一平,又能开发出不少农田,看来以后几年,咱大明都不会缺粮了。”</p>
吉垣笑道:“太孙殿下治国有方,陛下也可以放心。”</p>
老朱捋了捋胡须,道:“熥儿治国确实不错,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p>
“从前咱便觉得苏杭一带富户奢靡不堪,带坏了社会风气。”</p>
“这些人,大多还对那个张士诚念念不忘。”</p>
“咱大明拿下苏杭后,他们私底下却仍称张士诚为张王,称咱这个皇帝为老头儿。”</p>
“如今他们对熥儿的各项政策,都非常拥护,连带着对咱的评价,也提高了许多,这是好事。”</p>
“不过,咱当初便看不惯苏杭士绅的奢靡生活,对他们严加打击,又给苏州定下了重税,还将很多富户强行迁到咱安徽老家。”</p>
“这些年以来,苏杭一带的风气已大为转变,没有了以前那么多的富户。”</p>
“可如今看来,苏杭的富户,又有重新起来的势头。”</p>
“咱之前住的那家酒楼,里面的酒菜那么昂贵,可不是平民百姓能吃得起的。”</p>
“富户变多,可不是什么好事。”</p>
“寻常百姓之家,又非功勋贵族,更不是朝廷命官,家里的钱财,至多有几百贯就够了。”</p>
“太富有了,朝廷就该想办法让他们破产,将他们的钱财分给贫穷百姓。”</p>
“要不然,这些人便会拿着钱去吃喝玩乐,歌舞逍遥,带坏社会风气。”</p>
“再说,他们又没有为大明朝廷立过功,凭什么享福享乐啊?”</p>
“熥儿的政策,样样都不错,就是对这些人的打击和压制还不够。”</p>
老朱并不懂任何经济学上的道理,他就是从一个老农民的角度看待问题。</p>
反正在老朱看来,除了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勋贵,其他民间百姓就不该富裕。</p>
都富裕了,谁干活去呢?</p>
能将肚子吃饱,不饿死不冻死,那就行了。</p>
家里存一笔钱?</p>
那可不行。</p>
老朱看不惯。</p>
家无余粮,百姓便会勤耕不息。</p>
若是存了钱,就会偷懒休息。</p>
并且还会由此而滋生祸端。</p>
因为人闲下来了,就会探讨各种各样的事情。</p>
对朝廷和官府品头论足。</p>
每天像牛马一样,干活干个不停,让他们从早到晚都不能休息,便没有空闲的时间想七想八,想出一些对朝廷不好的事情了。</p>
当然,饭要让牛马吃饱,衣要给牛马穿,不能将牛马饿死冻死了。</p>
这都有一个度。</p>
老百姓吃不饱饭不行,赚太多钱也不行。</p>
挣扎在刚好吃饱饭的线上,那便是最好的。</p>
至于其他更多的经济学道理,如何刺激生产力发展,如何让经济增长,老朱还想不了那么深。</p>
对于治理天下,老朱想的就是要稳定,要长治久安。</p>
所有一切国策,都围绕这一点来实施。</p>
让朱家天下能更长久。</p>
江南豪绅的存在,会让百姓心生嫉妒和恨意。</p>
朱门酒肉臭,自古便是老百姓造反的理由。</p>
唯有让所有人都穷,大家都是刚好吃饱肚子,没有节余,统治才稳定。</p>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p>
那便是老朱自己是穷苦人家出身。</p>
在他看来,人能吃饱肚子不饿着,穿上衣服不冻着,那就够了。</p>
再有奢望,就太不应该。</p>
这种“穷人”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其实是非常正常的。</p>
粮食是不能浪费一滴的。</p>
衣服破了,缝缝补补就能穿,哪有破了一个洞,就扔掉旧衣服,去换新衣服的道理,那叫暴殄天物,会下地狱受惩罚的!</p>
人就不能闲着不干活,那太不像话。</p>
老朱自己也是这般要求自己的,同样也这样要求别人。</p>
觉得休息就是犯罪。</p>
当牛马永远不休息,也不能吃太好穿太好,才能让老朱心安理得。</p>
即使是当了皇帝,这个思想钢印,仍然深深地刻在老朱的脑海里。</p>
他这个皇帝都从不休息,不贪图享受,那其他人当然也不应该。</p>
吃饱了饭,穿上了衣,就要知足。</p>
懒惰不干活,就该拿鞭子抽。</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