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七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章 第 2 章,在北宋写小说养家,李七郎,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天色晴明”</p>
五更时刻。</p>
汴京从更夫的铁板声、铜锣声中苏醒过来了。</p>
更夫老罗头的天气预报声儿,依旧和之前一般的响亮。</p>
清晨。</p>
“咚咚咚”</p>
随着谯楼悠扬的晨钟声。</p>
这当儿,官员们要去上朝,做买卖的小老板要准备开门迎客,早餐铺子冒起了烟火,住在城外的农民们,也都拉着自家的猪狗牛羊鸡鸭鹅进城卖。</p>
南熏门的街面儿上也开始有了动静。</p>
伴随着吱呀呀的车轮压积雪的声儿,和有节奏的铃铛声儿。</p>
牛车穿梭在各个坊里。</p>
带着浓郁的味道。</p>
不用问,定然是收夜香的来了。</p>
“收夜香喽!”</p>
叫喊声在街道上穿的格外远。</p>
老二杨士林的动作最快,穿上外面陈旧的灰褐色麻布罩衫,套上明显大许多的羊皮裘。</p>
里面的衣裳还是他两年前的,此时显然已经不合身了,露出了手腕子,显得本就瘦削的身子更加的干瘦。</p>
外面的这件羊皮裘衣,则是杨老爹留下来的。</p>
也是如今家里唯二暖和的过冬的衣裳,一般都是和妹妹杨盼娘换着穿,谁出门谁就穿上。</p>
杨士林从床尾下去,穿上鞋,熟门熟路的用撑杆儿架起窗户。</p>
对着外面喊了一嗓子:</p>
“就来了!”</p>
便拎着外间的夜香桶出门了。</p>
听到动静。</p>
杨蔓娘虽然不想起床。</p>
可,既然来了,人终归还是要面对现实的。</p>
日子总要过下去。</p>
起身快速穿上枕头下的旧葛布褙子。</p>
这年头棉布还没有普及,只有富贵人家才有条件以绵缎做被面,用蚕丝结成的丝絮填充。</p>
这些东西贫寒人家是没有的。</p>
比如她昨晚盖的布衾,就并非现代的棉被,而是布质的被子,布衾的布也不是现在柔软的棉布,而是用的葛布,里面填充的是就是用过的麻杆团儿和芦花。</p>
将明显很是枯黄毛躁的头发按着记忆里的样子梳了发髻,用木簪子固定在脑后。</p>
又从床头的晾衣绳上抽出一条麻布头巾,熟门熟路的包好头顶。</p>
拿起刷牙子,涂上皂角浓汁,刷了牙。</p>
起身去外间的灶台上,开始每天早晨的第二件事。</p>
扒灰。</p>
扒拉开堵着灶门的方石头。</p>
拿头儿有些烧焦的木头灰铲子。</p>
小心翼翼的将昨晚的草木灰,一铲子一铲子的堆积在灶台外的角落。</p>
这些草木灰可是家里极为重要的东西,不光平常洗衣裳洗碗都靠它,更重要的是,这个年代女人来了葵水,也要用草木灰填充月事带的。</p>
第一次干这个活儿虽然有些生疏,偶尔被灶头的灰呛着。</p>
但好在家里的木炭有限,灰也没多少。</p>
不过一会子功夫。</p>
便扒干净了灶台里的灰,只剩下最中心的一小块带着亮光的木炭。</p>
这便是家里每天留的引火炭了。</p>
小心的将那块只有核桃大小的微红碳块儿,夹进灶膛里。</p>
仔细的在周围兑上买来的木炭。</p>
这时候。</p>
老三杨盼娘也已经收拾好出来了。</p>
“大姐,我来烧火吧!”</p>
“好。”</p>
杨盼娘比杨蔓娘小四岁,如今九岁,长长的头发梳了丫髻,鼻子小巧,五官也秀气,不过大约是吃的不好的缘故,面有菜色,而且脸上没什么肉,一双黑黢黢的眼睛深深的陷进眼眶儿里,显得格外的大,有点像漫画里的小骷髅。</p>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家里的活计都是做顺手的。</p>
杨盼娘蹲在灶台前,打了个哈欠。</p>
将锅里支在灶上,添了三瓢半化的雪水。</p>
熟练的拿起水缸盖子上的大蒲扇给灶膛里扇风。</p>
一边扇,一边不时的侧过头。</p>
鼓着腮帮子吹。</p>
杨蔓娘没空儿心疼妹妹,毕竟要说惨,这个家里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一个不惨的。</p>
连家里做窝的老鼠都瘦的一针能穿通。</p>
还有原身自己,胳膊也瘦的跟麻杆儿似的,大约是长期营养不良的缘故,之前每次浆洗衣裳,端起大木盆,手腕儿都会骨折似的疼。</p>
早晨时间紧,杨蔓娘撩起杂物房的帘子。</p>
拿了半颗昨昨日剩下的白菜。</p>
又掀开墙角那严重磨损的瓮,挖了小半碗面出来。</p>
做白菜面片儿汤。</p>
在这个没有大棚技术的年底,冬天人们几乎都是吃白菜,萝卜和土豆过活的,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秋天囤一些。</p>
切好白菜,揉好面团儿,老三杨盼娘已经把锅里的雪水烧开了。</p>
杨蔓娘很好的适应了新身份,拿刀将略微有些硬的面切成片儿,均匀的撒进沸腾的锅里。</p>
之后,加了一勺子旧菜卤。</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