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千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百五十四章 剂量(三更),大国上医,方千金,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郑主任,十来年前考古发现了汉代的度量衡器‘权’郑主任知道这事吗?”

方乐突然问。

“听说过。”

郑高峰点了点头。

“仅仅是听说可不行啊。”

方乐道:“这个‘权’的发现意义重大,之前用的计量单位都是古计量单位,所以杏林界对于《伤寒论》里面的处方剂量一直都有争议”

“没有一个准确的定量,后世医家在用药的时候往往剂量难以掌控,从明代到现在,医家都是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想来用药的,再加上经方实际剂量往往都是以原方这般剂量使用,但是随着‘权’的发现,我们按照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的一两差不多是今天的15625克,一斤差不多就是250克,如此一来,实际使用的经方剂量也就是原方的十分之一”

边上孙清平和程载明都认真的听着。

方乐说的经方实际剂量以原方折半,这个是明代到现在一直惯用的思维。

这一点方乐之前单独和孙清平说的时候说起过。

前人创出的方剂,后人没有那么大的胆魄,剂量缩小,本就没有原方剂量足,再加上计量单位计算的出错,和原方差距更大。

“就权威性而言《伤寒论》绝对是相当权威的一部典籍,张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

方乐缓缓道:“可以说《伤寒论》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著,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特点是发病急,穿变速,这也是《伤寒论》诞生的基础”

“到了明代,汉代剂量已经不可靠,再加上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只是以收录为主,其中臆想和猜测居多,导致不明真相的医家以此为准。”

方乐说的这些都是后世不少人总结出来的。

历史上对中医贡献最大的几个人,医圣张仲景绝对是第一人,其次是葛洪和孙思邈、李时珍等一些人,华佗的名气虽然大,但是因为传世的典籍少,贡献比起张仲景等人要差一些。

其中李时珍算是比较有争议的,因为在不断的实践中,不少中医人都发现了《本草纲目》中的一些错误,特别是剂量方面,还有药效等。

所以也导致一些中医人抨击李时珍,说李时珍是中医的误导者

不过在方乐看来,不能把责任都归在李时珍身上,李时珍和张仲景最大的不同是,张仲景是临床医生,所书随著都是自身实践,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感悟。

而李时珍只是医学家,属于教学派,临床经验并不算丰富,而《本草纲目》最大的贡献其实在于归类和总结,把一些民间偏方、或者道听途说都归类起来,就像是一种草药的目录,方便查阅,却不能完全当作参考。

方乐说的这些,郑高峰和程载明都没有太过注意,他们学医较早,思维早就定了,后续主要精力也都在临床,至于方乐说的“权”的发现,这些人也只是听说,却没有去深究,方乐现在一说,他们才知道还有这么一回事。

“就说四逆汤。”

方乐继续说道:“四逆汤是张仲景急救亡阳危证的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的功效,原方炙甘草是2两,干姜是两半,生附子是1枚,一般生附子一枚大一点的是20-30克按照去原方一般的量为准,四季汤的炙甘草剂量也该是30克,制附子的药效往往只有生附子的一半,制附子至少也要用到60克”

“但是实际上,药典里面对方剂四逆汤的剂量规定,制附子只是5-10克,炙甘草只有6克,如此剂量,怎么能够回阳救逆,救生死于顷刻”

“以5-10克的剂量标准衡量,200克附子,已经是20-40的超量了,吓死个人,可要是以60克为准,也只是三倍而已。”

说着方乐喝了口水,等郑高峰和程载明都消化了一下,这才道:“再说这个病症,我们既要开表闭,引领冰伏之邪外透,又要助阳,防止汗出的时候阳气脱垂,那么麻黄细辛附子汤里面的附子剂量就不能小”

“《伤寒论》原方麻黄细辛附子汤里面附子的剂量和四逆汤一样,炮,去皮,破八片,制附子至少也要用到60,而60克还是按照原方一半剂量衡定,如果不取一半,用到120克,也在范围之内,现在病情特殊,用到200克,并不离谱。”

等方乐说完,值班室足足安静了好一会儿,孙清平这才道:“方乐说的很对,之前我们了解不足,所以在临床上总感觉是在大剂量用药,其实是我们自己早已经在心中对原剂量进行了阉割而且火神派用药往往比常规剂量更大,以小乐的解释,确实不算可怕。”

郑高峰和程载明都看了一眼方乐。

今天他们可算是被方乐上了一课。

方乐说的这些他们之前都没考虑过,可现在细细想来,现在的小剂量在临床上确实经常难以奏效。

因为这个,不少中医人都有点怀疑中医了,特别是初学者,更是容易怀疑人生。

可谁又能想到,有时候并不是中医方剂不对,而是剂量被严重限制,才导致方剂难以奏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灵异小说相关阅读More+

空间渔夫

指尖盘龙

震惊!我的徒弟居然是女帝

东风破浪

万族之尊

孤独的乔治

只有我能用召唤术

竹楼听细雨

西游:人在天庭,朝九晚五

雪山白术

青葫剑仙

竹林剑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