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 邯郸陌上九月秋(一),三国之最风流,赵子曰,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冀州共有九个郡国,国多郡少,郡有三个,分为魏郡、钜鹿郡、渤海郡,国有六个,分为常山、中山、安平、河间、甘陵和赵国。此九郡国中,魏郡和钜鹿郡辖县最多,都是下辖十五城,赵国最少,只有五城。人口也是赵国最少,九个郡国里边,濒海的渤海郡人口最多,城虽只八,人口却足足百余万,其余七郡国人口皆六七十万,唯独赵国不足二十万口。
赵国虽然城少人少,但是战略地位却十分重要,其地西临太行,南临漳、邺,北通燕、涿,东有郑、卫。前朝太史公云:“邯郸,漳、河之间一都会也”,邯郸,即赵国之国都。
光和七年九月九ri,正值重阳,这一天风和ri丽,天高云淡。
邯郸城东的丛台上,有四五个人正登高远望,中间一人黑衣带剑,携佩茱萸,右边两人一个高冠儒服,一个官衣印绶,左边两人士子打扮,一个年约二十,一个年有四旬。
高冠儒服之人有二十多岁,也带着茱萸,顾盼瞻望,说道:“这就是赵武灵王建筑的丛台么?”
邯郸不但是今之赵都,亦是战国时之赵都,赵武灵王为观看歌舞和军演在邯郸城东大兴土木,建筑了很多的台池,因其楼榭台阁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是有名的一处古迹名胜。
官衣印绶之人的年纪也不大,看起来也就是二十多岁,他亦携插茱萸,腰中黑绶铜印,年纪虽轻,却已是一副朝廷六百石吏的打扮,接口笑道:“武灵王建丛台之初,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结构奇特,装饰美妙,故扬名於列国,於今却只剩下了些残垣断壁。”
他指了指脚下的高台,说道:“要是不知道的,还以为这脚下的只是个寻常的土丘呢,又哪里会想的到数百年前此地竟便就是天下闻名的武灵丛台呢?”转顾台上左右,感叹地说道,“如今空空荡荡,只有风沙尘土,台面崎岖不平,多少年前却是宫殿台池,多少美人在其中歌舞。”又远眺台前的田野,“眼前的这片平原旷野如今是农田,想当年却是演练之场,多少的赵国男儿在这里举起矛戈,跟随着旌旗、伴随着鼓声呼喝演武,为他们的王扬耀武姿。”
历经岁月沧桑,风吹雨浸,天灾**,昔ri闻名海内的武灵丛台於今和巨鹿城西的沙丘离宫一样,早无旧观,秋ri之下,只有那被风沙侵蚀后余存的半砖残瓦似还在诉说着昨ri的辉煌。
左边两个士子里,年约二十的这人眼神灵动,时而看看左右,时而看看前后,透着一股好奇的味道,他说道:“我听说本朝初年,世祖皇帝拔邯郸、破王朗后,置酒高会,和马侯登过此地丛台,……,只是,这残砖烂瓦的却有何看处?”
这人口中的世祖皇帝说的自就是光武帝了,马侯则是马武,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最中间黑衣带剑之人年纪亦不大,二十四五,他展目极望,感受着吹面的秋风,目光掠过田野,投注到远处的青山,悠悠说道:“当ri世祖克邯郸、斩王朗,得河北吏民拥护,从此奠定中兴之基业。赵国本非强国,而因赵武灵王胡服骑shè之令成为了战国之雄。世祖皇帝虽然与赵武灵王相隔了数百年,但想来却应是有英雄相惜之感的吧!此地虽早是遗迹废墟,然在世祖皇帝看来,却也许都是丰功伟绩。”
穿着官衣,带着印绶的年轻人笑道:“世祖看此地是丰功伟绩,那么贞之,你看此地是什么呢?”
关闭广告
这几个人却正是荀贞、戏志才、荀攸、宣康、李博。
官衣印绶之人是戏志才,儒服高冠之人是荀攸,年约二十、眼神灵动之人是宣康,年有四旬的是李博,黑衣带剑之人则荀贞。九月天时,远山郁郁,大雁横空飞过,留下几声清鸣。荀贞目望远山,转顾近台,神思往年,遥想起此地昔ri的盛况,不觉心驰,没有回答戏志才的问题,而是曼声吟道:“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荀攸低吟品味:“乐将宏愿付青山。嗯,好句,好句。”
荀贞一笑,回头瞧了眼台下,许仲、典韦、陈到、陈褒、辛瑷诸人衣甲带刀,正与原中卿、左伯侯等亲兵卫士们在台下等候。下午的阳光晒在他们的衣甲上,熠熠生辉。
“时辰不早,我等该归城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