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3 荀姚谒见陶恭祖 江湖豪气陈元龙,三国之最风流,赵子曰,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也正因此,在知道那个州吏被杀,荀贞还派人把那个州吏的首级送给笮融后,陶谦一直没有做出什么反应,即使是在笮融专门派人来请示过他,问他该怎么办时,他也没有回答。
从某种程度而言之,陶谦现在是在等荀贞的“态度”,他要看看荀贞接下来的“态度”,荀贞接下来的“态度”如果能让他觉得过得去,那么杀州吏这件事就可以暂时不说;可如果荀贞接下来的“态度”依然强硬,让他无法接受,那么说不得,便是荀贞不好对付,为了自身在州中的权力,他也得“硬碰硬”了。
便在此时,荀贞适时地遣荀攸、姚昇带着厚礼去州治拜谒他,并奉上了袁绍等写给陶谦的信,还又扯出了孙坚,姚昇并又搬出了“同州邻郡之谊”,多管齐下,这也算是让陶谦看到了荀贞的“态度”,或者说,这也就算是给陶谦了一个台阶下来。
荀攸言辞文雅,姚昇豪气善谈,因了荀贞此前的交代,他二人在见到陶谦后,又俱皆执礼甚恭,给足了陶谦面子,至少从表面上看来,他两人与陶谦的这次会面称得上圆满二字。
荀攸代表荀贞,诚恳地向陶谦解释了“杀州吏”一事,解释说荀贞并不是存心要杀这个州吏以立威的,而是不得不杀,本郡的亭长在眼皮子底下被杀了,身为新任太守的荀贞不能没有任何反应;又因此而说到了州府征粮一事,荀攸代表荀贞,婉转地对陶谦说:不是广陵郡想坏“规矩”,不想给粮,而是广陵的百姓实在是已经很苦了,两餐不继,这个粮实在是负担不起、交不起了,十分恳请陶谦能够暂缓一下对广陵的征粮,等到秋收后再征不迟,到时哪怕是多给一点也行,并主动提出,若黄巾来侵,荀贞愿亲率兵从陶谦击之。
本来就觉得荀贞难收拾,见荀贞又这么上道,主动来变相的道歉、赔礼,陶谦也就顺水下船、借梯下屋,放下了杀州吏之事,暂而不提了,不过为了保护他在徐州的权威,对广陵郡的输运粮食一事,他却只是答应可以稍微减免,但绝对不能免掉。
荀攸在来前,得到过荀贞的吩咐,不要和陶谦起争执,陶谦说什么就听什么便是,反正服从不服从,不在陶谦,而在荀贞,所以荀攸的态度很好,在把己方的意见完整清楚地表达出来后,不管陶谦对此有何反应,同意或反对,他都不再多说一句,而只是恭谨应是。
搞到后来,反倒让陶谦生疑,怀疑自己是不是高看了荀贞,没想到荀贞盛名在外,又是军功赫赫,甚至早年时还有人说他是“酷吏”的,但派来的这个荀攸却怎么这么软弱?不管自己说什么,他都唯唯应是,绝不多争一句。这和荀贞在外的名声太不相符了。
陶谦是个有才能的人,刚傲自矜,通常这类人对有能力的人是可以保持尊敬的,但对软弱无能的人,却是难以高看礼敬,不过好在荀贞在外的名声甚大,他倒是没有因此而就随着自己的心意去试探荀攸,没有因此而干脆提出更过分的要求。
荀攸、姚昇在郯县待了五天,除了拜谒陶谦,又遵照荀贞私下的吩咐,特地对陶谦的部曲多加了下注意。
陶谦在县外的兵营他两人进不去,但在县中戍卫的兵士他两人却是可以看到,在这几天中,还在州府中见到了一些陶谦帐下有名的将校。
陶谦麾下兵士多是丹阳兵,不愧“丹阳出精兵”之名号,确实精悍骁勇,只看行止、外表,就知俱为精卒,不可小觑。
荀攸、姚昇暗下比较,将之与荀贞麾下的部曲做比,得出结论:陶谦帐下的丹阳兵虽说经历过去年的击徐州黄巾一战,但到底是新卒居多,所以如果在战场上,一比一的战斗,绝非是荀贞部曲的对手,二比一,荀贞也能取胜,三比一,至少平局,可如果再多就不好说了。
陶谦帐下的丹阳兵现有几千人,再加上泰山兵,那就是上万之众了。
泰山郡久多贼寇,民敢争斗,素来也是出精兵之地,对臧霸等泰山诸将手下的这支泰山兵,荀攸、姚昇是知道的,知道他们在去年击破黄巾一战中立下了很大的军功,应该也是一支能战的队伍,只是因为他们驻扎在琅琊郡,却是无能见到,也不知比起丹阳兵来如何。
至於陶谦麾下的将校,荀攸、姚昇见到了好几个,却都不如荀贞帐下的将校出众了。
陶谦在徐州的军事力量可分为两块儿,一个是亲信的丹阳兵,一个是收揽到的泰山兵。
丹阳兵系统这一块儿又可以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后勤,一个是作战。
后勤这这块儿是以笮融为主。
作战这块儿是以曹豹为主,曹豹之下,又有吕由、张闓等将。
和笮融一样,曹豹等人也大多是丹阳人,他们和陶谦的关系以及在陶谦军中的地位类似许仲、江禽、陈褒等和荀贞的关系以及在荀贞军中的地位。
这些陶谦倚重的丹阳兵将校,以荀攸、姚昇观之,固是各有其能,然如论勇武,却是无有能比得上刘邓、典韦、赵云、关羽、张飞等的,如论风流多才,也是无有能比得上辛瑷的,如论沉稳有大将之风的,则是无有能与许仲等比肩之的,而如论年轻俊彦,亦是无有可与文聘等相比的,总而言之,陶谦部下丹阳兵的兵卒比起荀贞的部卒有不如,但其中的精锐部卒却和荀贞的部卒相差不大,而陶谦麾下的将校却就比荀贞麾下的将校差得太多了。
以此观之,似不必对陶谦之部曲太过担忧。
在对陶谦部曲、将校多加注意的同时,荀攸、姚昇还拜访了一些州府的大吏。
五天后,他两人辞别陶谦,返程归郡。
回到广陵,荀攸、姚昇把他两人和陶谦会面的经过以及在州府的所见所闻悉数告诉了荀贞。
荀攸在最后说道:“吾等在郯县时,由州吏口中闻知方伯似有意再遣人去丹阳募兵。方伯之部曲加上泰山兵,现已过万众,州府现所得之粮刚刚够用,如再募丹阳兵来,则州粮必缺。由之而见,我窃以为,方伯对州中郡国的征粮势不会停,不但不会停,恐反会增额。”
也就是说,就算陶谦已经答应稍微减少一些对广陵的征粮数额,可这个数额早晚还是会再加回去,乃至会征得更多。
荀贞点了点头,说道:“且等方伯募了兵后,真再增多征粮之份额时再说此事不迟。”
到了那时,荀贞大概已经能控制住广陵的实权了,给不给陶谦,给多少,都是他说了算了,到时候可以视情况而定。
荀贞问荀攸、姚昇:“我闻州中二从事皆乃徐州英才,卿二人此去郯县,可见到他们了么?”
“州中二从事”,这说的是别驾从事赵旻和治中从事王朗,州里边从事诸多,而无论是名望、抑或是实权,都是以此二人为首。
荀攸、姚昇答道:“见到了。”
“此二君人物如何?”
荀攸答道:“赵元达以孝立身,清节高名,素有嫉恶之称,然以我观之,此人行事似有些刻意;王景兴高才博雅,宽仁行义,有忠烈慷慨气,举止威严,诚为徐州之望。”
“可见典农校尉?”
荀贞这是在问陈登了。
这回不是荀攸回答,而是姚昇回答了。
姚昇也是胸有豪气的,他很欣赏陈登,拍着自己的膝盖,感慨地说道:“陈元龙江湖豪气,文武兼资,胸怀大略,年虽未及三十,而必为徐州日后之英雄。”
荀攸对赵旻、王朗的评价很客观,姚昇对陈登的评价则富含感彩。
荀贞是久闻陈登之名了,闻得此言,不觉神思遥驰,恨不能立刻就与此人一见。
()U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