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六十章 庐江山水竒,大明求生记,拉拉袖,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明代府、州、县学的普遍设立始于洪武二年,是年“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于是各地纷纷设学,并规定府学设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设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学设教谕一人,训导二人。地方学校教官或由下第举人充任,或由贡生充当。有时亦调拨国子监生充任。学生名额,规定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后由于要求入学者众多,遂增加名额并将生员分为三类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增广者为增广生员,于二者外又增取若干为附学生员。
地方官学学习内容,洪武初年“令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洪武二年又重行规定,计分礼、射、书、数四科,颁经史礼仪等书,要生员熟读精通,朔望又须学射于射圃,每日习书五百字,数学须通《九章算术》。地方官学亦订有严密的考试制度,月考每月由教官举行一次,岁考、科考则由掌管一省教育行政大权的提学官主持。
地方官学对生徒日常管理亦相当严格。学生平时德行表现,均有稽考簿记录,内容分德行、经艺和治事三项。考查分为三等。凡三项皆长者,列入上等簿;长于德行而短于经艺或高于治事者,列入二等簿;经艺和治事皆长,而德行或有缺陷者,列入三等簿。生徒在学十年学无所成,或犯大过者,有如国子监生,罚充为吏并追徼学费。
自明朝设立庐州府以降,合肥作为府治和首县,官学兴盛。当时学子若能进入府学和县学读书,便算是摸到入仕的梯子。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当时学子的共同梦想。
庐州府学,始建于唐朝会昌年间,宋朝时一度改为景贤书院。和州、县官学的生源不同,书院的招生对象一般从童生到举人兼收,学术地位越高的书院,贡生、监生、举人越多,而学术地位低的书院则以童生、秀才为主。
庐州城的书院虽多却独有景贤书院是其中“典范”。景贤书院规模宏大,自南向北依次建有棂星门、泮池桥、戟门、月台、大成殿、明伦堂等,另有配殿、礼门、崇圣祠等附属建筑,大成殿里供奉至圣先师孔子位,两厢配颜子、孟子等人之位。
自创建以来,景贤书院一直是庐州学子、书生,乃至学者、清官们流连忘返、研疑解惑的场所,留下了姚铉、窦默、蔡悉等众多庐州名人的足迹。
整个庐州府的考生,考试之前一定会拜谒文庙,过状元桥、跪拜孔子牌位、爬笔架山、喝状元井水,祈求考出个好成绩。
目前的庐州,有点脱离了古人传统的范畴,在城内章子俊只是修路,不拆建,原因是一坐破败的草屋可能是庐州书生的供奉之地,一棵树也可能是某些人心目中的神往之地。所以把建设重点全在城外无主荒地。
在章子俊看来,无非是平整一条“路”出来,两边搭建成排的平房,屋后留一个菜地园子,就像以前穿越前七八十年代农村低矮小平房,可在此时明朝人看来,可不得了,虽然所建不是精舍,却有着许多精舍房的要素,砖瓦结构,水镜地面,奢靡的玻璃窗户。
章子俊所出的玻璃只是一块三十公分见方的小玻璃,原因是制作模具有关,铁制的模具大了,重却平整度不好弄,还有玻璃做大了容易碎,不过这样大小的玻璃镶嵌在窗户上,立马就会变成高大上。
新材料“水泥”的出现,直接改变了营造工艺,也改变了明人的生活方式,目前王小姐,对了应该称章夫人王氏管理的实业,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一个炼铁作坊,规模不大,二只小高炉,一只实验炉,做不大的原因是银钱的缺乏,另一个就是铁矿石原料跟不上。和炼铁作坊一起的就是“水泥”厂,窑炉绵延三里,直接排满了河岸,相隔不远就是玻璃作坊,也是起了三只窑炉,就在玻璃窑炉边上正在营建更大的窑炉,此种窑炉明人很熟悉,窑炉沿着一个土坡建造,跟那些砖瓦窑差不多,此窑炉是用来专门烧制瓷砖及卫生洁具,因为有了水泥,瓷砖的贴合就成为了可能,变成了一种实用的商品,将会大方异彩。可是难度在于精度上,在制作坯料时,要做到模具的统一,这样才能保证每一块瓷砖大小一致,可是古人常用的精度寸到分后就没了,缺乏对于毫的概念。
瓷砖的模具是一块木制整板,被分割成九宫格,要求每一格的尺寸相同,这样在脱模后就能保证瓷砖的大小一致。
在卫生洁具方面章子俊总算找回了抽水马桶,不管是坐的还是蹬的全要做出来,为了能用上,还专门烧制瓷管,另外又做了尿壶、洗脸盆及瓷地砖,章子俊原本不想着做马桶的,原因就是没法自动上水,这可难不到古代工匠,用人工添加水不就解决了吗?也是,在古代人工是最便宜的,这种卫生洁具往后主要是为大户人家使用的,家中都有丫鬟佣人,这样就简单化了,洗脸台盆也不需要有孔洞按水龙头,只是一个排水孔木塞子就解决了,下面用瓷管子接上,水从瓷管子排到地下阴沟。
古人对瓷器的追求很讲究的,什么描花,各种鱼虫花鸟图案随手就能画,所以烧制出来的这些瓷器,全是花花绿绿的。还变着花样什么青花马桶、景泰尿壶、龙凤台盆全出来了。章子俊看着这些花样也只是苦笑,反正只要明人喜欢,能卖出去就好。
对知府的这一番治理景象自有文人“清士”作刀描之。
“庐江山水竒,人物尤竒,古名郡也。然去苏阊馀千里,洪涛峻岭,隔限险阻,此岂闲居者梦想所到哉!前岁太守马汝砺以旧约来迓,感其勤至,遂赴之。留凡四月,由夏涉秋始归,故於风土大略颇能记忆,暇日因载之笔札,客者,自谓也,其书有则书,无则阙,所以不欲虚庐人之馆谷与谢马君焉耳。然予昔者犹有蓬之心在,故于是行不能辞,所幸放舟大江,见见闻闻,获广謏谫,虽乏穆生之高,而全於陵之志,亦足以自快不悔矣。马君名金,蜀西充人,予同年进士,博敏好文,礼予良厚,惟著书则鲜合云,然亦安知非予之陋耶?今日庐城已是喧嚣,所营造房屋奇特焉。无缝石板延升之所,无不为之畅通,五色七彩窗户奢靡耳。然府南诸山……南右偏舒城县境,山总一十有五。山高大,产材木。有泉堰,灌田万顷。名山一,龙眠。庐士问曰“夫郡以山为势,吾庐之山前侈而后约,何耶?”客曰“吾馆庐未逾十旬,而其山已历历胸中。夫大蜀,庐镇也,郡既主之矣。若夫诸山,则有庐江、舒城列吾前,而左无为,右六安,是为三案,皆不远千里来为我宾,所谓以寡制众,信乎庐之美也。于是有巢湖焉,其容浩浩,而惟中是处,譬犹腹也,能无裕如乎!”
田平用塘陂,高用堰坝垱,低用圩,是之谓三农……庐城南西皆山,尤多美田山泉之利,号称膏腴。所产奇特粮,高产无饥荒也,黄金似粒,曰有地瓜,此处独不滨湖,故无圩;以近山,故资堰;以地兼平衍,故有塘……。”
随着人口的增多,光靠府学的学生名额四十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各地兴办的私塾、学社日益增多。毕竟庐城紧靠凤阳,而凤阳对明朝来说意义非常。
章子俊知道,目前自家经营的这些作坊太多,太杂,也不想保密独家经营,虽然水泥和玻璃这二项每月带来丰厚的利润,可要是把银钱一个人赚了,肯定会引起众怒,树大招风啊,如果让有能力的世家参于进来,形成一个利益团体,就能为自己遮风挡雨,最说了这几样东西用途实在是太大,没有必要独享。而且受限于工艺的原始,每日出产的可怜产量,根本供应不上需求,把有些原料的加工外包出去,让一些大户、商户、当地豪绅也能赚钱,特别是造水泥的工艺,已经让多家参与其中,帮着建厂,卖破碎机器给他们。这些人家都是世家大族,在当地影响很大,现在全成了章知府的后台。
看看知府大人,不求回报,帮助邻里乡亲发家致富,兴办义学。他人敬吾一尺,吾敬他人一丈,这样的好官难能可贵也,往后大家都要尊崇知府大人的号令,胆敢违者驱逐出家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