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六七章 理学和心学,怒海覆清1852,董王不懂,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为了让读书人能够有一个更好的读书环境,让书院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我准备将福州的书院合并成立福州大学堂。”

“我华族官府会出钱在鼓山的南麓修建一座新的校舍,能够容纳几千学子居住学习,新建的大学堂归华族所有,大祭酒,挂学部副总长衔,也就是侍郎衔,官居二品。书院的一切开销都将由我华族来出。”

此言一出,满座欢欣鼓舞,董良给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在座的十几位福州本地书院山长都开始打起了小算盘。

这大祭酒由谁来做呢肯定是他们这些人中的一位。

向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些人谁又会服谁呢

正因为如此,他们看向董良的眼神都不一样了,哪怕是清高的师长,此时看向董良的眼神中都带着一丝丝巴结。

“诸位应该知道,我华族废除了女人裹脚这一陋习,有人说这是对理学的挑战。我知道这福州城是东南理学的中心,诸位都是理学中的大家,不知道大家有何看法。”

众人面面相觑,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个小问题,其实又是大事儿。毕竟从北宋到现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士大夫都觉得女人裹脚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那些理学大家没有说话,倒是唐启华先开口说道:“我先师王公认为心即理,这个理在每个人的心中是不一样的,达官贵人们喜欢小脚的女子,觉得那是一种美,小脚的女子便于控制,能够安守深闺,这符合他们心中的理,因此,就有了这一变态的天理存在。理学就喜欢给别人制定天理,难道天理不是应该是上天制定的吗这些人有什么资格制定呢。要是从一个女子的角度出发,她们是断然不想裹脚的,我夫人说她小时候裹脚,承受了几年时间的痛苦,想死的心都有。元首,在下觉得华族能够破除此恶理,乃是孔儒所应该做的事情。不像某些喜欢为他人制造天理的人,自己却不去遵守这些天理。”

在座的十几个大儒,没想到唐启华一开始就对理学开炮。

董良这个人学术不精,原本就是一个小秀才,还没有到辩证理学与心学的地步。

不过他知道理学是天即理,心学是心即理。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理就是宇宙的规律,人类世界的道理。理学认为人要顺从世界规律,符合规矩。

这样社会就有秩序。他提出了一个“天理”的概念,进而神话之,就是俗称的老天爷。老百姓不理解哲学,他们敬畏神,他们所理解的理学是老天爷要你干嘛不要你干嘛,不然你就遭雷劈。

这也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儒者要和佛教道教抢市场,特别是底层愚昧百姓的市场,必须抬出一些神话信仰,儒学因此成为儒教,形成了三教合一的中国文化。

这也是为什么董良觉的儒释道都是华夏文明的传承。

但是社会发展,士人感觉理学对人的禁锢越来越大,所以提出心学。这个心,指的是人的主观思维。心学认为世界规律不在外面,就在你的主观思维中。

这有点像唯心主义:世界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中,也有点像马克思说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世界。

打个比方,我们认为梅花有傲骨,其实梅花哪有傲或贱,是观众的心赋予它品性。

还有点像修仙武侠小说里的心态境界论:如果一个人把“心”修炼强大,那么他可以更好的发挥技巧,找到敌人弱点。如果心不够强大,技巧再厉害也打不赢对手。

理学到了近代越来越被人排斥,就是因为一部分掌握话语权的人,自己创造出了天理。这些所谓的天理是对他们有利的。

就比如说女人裹小脚的问题,这就是一部分有此癖好的男人创造出来的天理。时间长了,整个社会,包括普通的老百姓也觉得这是天理,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到了清末,就连普通百姓家中的闺女都要裹小脚,以至于严重限制了社会生产。

董良饶有意味地看向诸位福州的大佬,想要看看他们什么反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制胜一投

幸福微光

我,区区扎纸匠,你却让我办大案

谋醉

玄幻:我!龙庭太子!天生帝王!

风过不留痕

帝二代:大汉储君!举世无双

风过不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