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游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章 平定薛秦(2)——毕其功于一役,巍巍大唐:开国,燕山游侠,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从唐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大唐王朝正式建立起,唐王朝十年的统一战争,是金戈铁马的十年,也是筚路蓝缕的十年。可以说,盛唐的煌煌伟业,大唐帝国的基本轮廓,都是无数唐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果没有这些大唐将士的抛头颅,洒热血,唐王朝统一天下,也许不止十年。
在这十年之中,新生的李唐王朝,曾经历经无数的坎坷与挫折。譬如,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至十一月,李唐在与西秦薛氏父子的对决,便能看出,唐朝建国之初,统一天下之路的艰难不易。
首先,当时,唐朝刚刚建国还不到一年,在众多隋末割据群雄中,实力并不算雄厚。因此,立国仅仅两个月,李唐王朝就遇到了一次非常严重的军事危机,遇到了来自西秦薛氏父子的攻击。
薛举、薛仁杲父子,确实是唐朝所碰到最强悍的两个劲敌。薛氏父子二人,都曾经使得唐王朝遭遇重创。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西秦霸王薛举,率先向唐王朝发起了挑战,进犯唐朝西北重镇——泾州。对于薛举的入侵行径,唐高祖李渊以秦王李世民为西讨元帅,率领四万唐军主力,抗击薛举。李唐与西秦的第一次战场对决,就此拉开了序幕。
当然,这场战役的结果,前文已经有所介绍。由于李世民罹患疟疾,不能指挥作战,而刘文静、殷开山擅自违背军令,贸然出击,唐军疏于布防;最终,浅水原之战,致使三万唐军埋骨他乡,唐朝在与西秦的第一次对决中,以惨败告终。
唐军在浅水原惨败,使得唐王朝的西北防线,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缺口。所以,浅水原之战过后的两月间,也就是武德元年(618年)的八月至九月,薛仁杲率领西秦军队,对唐王朝的西北边镇,进行秋风扫落叶式的进攻。
客观来讲,虽然薛仁杲进攻西北,未能达到他的目的。但是,唐王朝方面的损失,也是相当巨大。刘感等重要边将,兵败身死,常达被俘,泾州的形势,已经到了独木难支的地步。只要薛仁杲加大攻城力度,泾州城破,不过是早晚的事情罢了。因此,薛氏父子,确实让唐朝受到了颇为严重的威胁。
然而,好运气不会一直存在,薛仁杲的好运气,最终还是到头了。前文说过,薛仁杲在西北战场的接连胜利,可那只是战术上的胜利,并未取得战略上的胜利。将近一个月的军事行动,薛仁杲始终没有攻下泾州,自始至终,只能徘徊于泾州一带,陷入了进不得进,退不得退的困境。
不光如此,因为唐朝西北边军的奋力阻击,有效地迟滞了西秦军队的推进速度,将薛仁杲牢牢地牵制在了泾州,使其深陷战争泥潭。同时,刘感、常达等人的奋力抵抗,也为李世民主力大军的到来,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所谓否极泰来,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利的军事挫折后,李唐王朝终于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开始迎来了西北战事的转折期。李世民率领唐军主力,如期到达了高墌,标志着西北战局即将发生逆转。
前文说过,武德元年(618年)八月,浅水原之战一个月后,薛举暴病而亡。因为薛举突然猝死,西秦进攻长安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这样,使得唐王朝有了得以喘息之机,李唐则抓住这短暂的时机,尽快恢复元气,加强军力。
于是,唐高祖李渊趁着薛举病亡,薛仁杲新立,西秦政局不稳之际,薛仁杲还没有发起攻击之前,及时加强西北边防,防备西秦入侵。因此,是年八月,唐高祖再次任命秦王李世民为元帅,率领唐军,发起第二次西征,抗击薛仁杲。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二度挂帅,目的有两个:
其一,委任李世民第二次挂帅西征,希望李世民以主帅身份,稳定西北局势,加强西北的边防战备。在薛仁杲大军来袭之前,处理好因浅水原之败的西北乱局,做好与西秦决战的战前准备。
其二,李世民二度领军西征,抗击薛仁杲,一方面,是为了将西秦大军阻隔在高墌一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找战机,与薛仁杲主力进行决战,进而一举平定西秦,收复陇西。所以,这才是李渊的最终目标。
那么,李世民到底有没有辜负父亲李渊的期望呢?此时,老对手薛举已经死了,面对薛仁杲这个新对手,李世民又该如何应对?最终,李世民又是如何率领唐军将士,一举打败薛仁杲,毕其功于一役,为大唐收复陇西地区?
李世民是在武德元年(618年)八月,再度被拜为元帅,率领唐军主力,进行第二次西征薛仁杲的军事行动。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行军,十一月份,李世民率领的唐军主力部队,终于顺利抵达至高墌外围。
可以这样讲,刘感、常达的奋力抵抗,为李世民打开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局面。经过一个月的拉锯战,薛仁杲的军事实力,被消耗得也差不多了。所以,接下来,这场戏的主角,便是秦王李世民了。在此之后的西北战场上,完就是,李世民和薛仁杲,李唐军队与西秦军队的正面对决。
事实上,李世民、薛仁杲二人,算是冤家对头,两个人曾经在战场上正面较量过。当初,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的“扶风之战”,李世民与薛仁杲第一次在战场上交手,结果,薛仁杲败给了李世民,损兵一万余人。机缘巧合,继“扶风之战”后,李世民、薛仁杲再一次在战场上狭路相逢。
按道理,薛仁杲曾经是李世民的手下败将,李世民对付他,想必是轻车熟路,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可是,事情却并不是这样简单。尽管,李世民曾经在战场上击败过薛仁杲,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小觑过这个对手,从未产生过轻敌之心。因为,李世民始终没有忘记,几个月前浅水原之败的前车之鉴。
在李世民看来,薛仁杲今非昔比。通过他在西北的攻战,不难看出,此人用兵奇诡,不亚于其父薛举。甚至,薛仁杲要比他老子薛举,更难对付。对于这样一个狡猾的劲敌,身经百战的李世民,自然不能掉以轻心,反而要高度重视;同时,李世民也要拿出一个周密、妥善的战略计划,迎战薛仁杲的大军。
薛仁杲不是个软柿子,对付他,必须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那么,李世民究竟如何对付薛仁杲这个难缠的强敌呢?这一次,李世民决定故技重施,继续采取上次“浅水原之战”中没能实施的战术:疲敌之计。
武德元年(618年)七月的“浅水原之战”,唐军的失败,并不是李世民战术方针上的失误,而是刘文静、殷开山没有很好地贯彻下去,不遵军令,擅自出击。如果当时可以稳扎稳打,坚决贯彻执行李世民的方略,或许,唐王朝也就不用进行第二次西征了,在那个时候,便能解决西秦问题。
因而,自始至终,李世民都认为,自己的疲敌之计,切实可行。并且,李世民此刻,也敏锐地察觉出了,西秦内部早已是外强中干。由于之前一个月的消耗战,薛仁杲的军力,受到了严重的损耗,强弩之末,勉强支撑。同时,又由于薛仁杲本人霸道、强横的性格,使得西秦政权内部人心惶惶,不少将领对他颇为不满。
这样的情况,正好有利于李世民实施疲敌之计。按照李世民的计划,薛仁杲强弩之末,军力大损,只要唐军此时能够沉住气,彻底消耗掉西秦军队仅存的锐气;等到西秦军队完失去战力,唐军在大举出击,一定可以出奇制胜,大破薛仁杲。更何况,吃一堑,长一智。有了浅水原之败的教训,李世民在接下来的用兵中,更会小心谨慎,不会犯一点轻敌冒进的失误。
十一月初,李世民率领唐军,抵达至高墌一带后,便开始实施自己的疲敌之计。于是,李世民向唐军各部下令,在高墌外围修筑壁垒,构建防御工事,摆出了一副要和薛仁杲打持久战的阵势。但是,李世民秉承一个原则,无论西秦军队如何挑衅,唐军将士都不能出营迎敌,更不能擅自出击,都应该坚守不出。
不得不承认,李世民的这个疲敌之计,确实直击薛仁杲的软肋,他将薛仁杲的短板吃得透透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当时,薛仁杲拥兵十余万,单论兵力数量,西秦军队要远远胜过唐军。但是,西秦军队却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短板:粮草不济。军中极度缺粮,支撑不了太长时间。
正是因为这个缺陷,薛仁杲当初才会那样疯狂地扫荡西北,目的就是要以战养战,弥补缺乏粮草的不足。因此,现在的薛仁杲,急于速战,十分迫切地想要与唐军主力决战,尽快了结西北战事。
可惜的是,薛仁杲的对手是李世民。李世民不愧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这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军事统帅。李世民早就摸清了薛仁杲的底线,察觉出了他的短板,既然西秦军中极度缺粮,而薛仁杲又速战心切;自己就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坚守壁垒,拒不出战。李世民如此用兵,目的就是要消磨掉薛仁杲最后的锐气,使得西秦军彻底丧失斗志。
果然,李世民的疲敌之计,当真奏效了,薛仁杲慌了。面对李世民坚守不出的战术,薛仁杲显然有些坐不住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薛仁杲根本没有耐心,也没有时间,继续与唐军耗下去。
首先,西秦军中粮草告急;其次,经过在西北一个月的苦战,薛仁杲军力大有消耗,逐渐呈现出了力不从心之势,军心、士气大不如前。故而,再这样耗下去,西秦军队恐怕会不战自败。
为了摆脱目前相持不下的僵局,薛仁杲打算要主动采取措施,引诱唐军出营,然后与其决战,围而歼之。于是,薛仁杲派遣西秦大将宗罗睺,率领一部兵马,诱使唐军出战。宗罗睺率领军队,在唐军大营前反复挑战,企图迫使唐军出营作战。
然而,李世民这一次是铁了心,要和薛仁杲打持久战。所以,无论宗罗睺如何叫骂挑衅,李世民始终不为所动,坚守壁垒,就是不出营与西秦军队决战。可以说,西秦军队的激将法,在李世民这里,根本不好使,只能是白费功夫。
可问题是,西秦军队不断在营外挑战,唐军中的不少将领,有些按捺不住了。这些将领,大多都是追随李世民,经历过“浅水原之战”的唐军主将。浅水原之战的惨败,让这些人心中一直憋着一股劲,一心要洗雪战败之耻。对于宗罗睺的数次挑衅,这些唐军将领,不免躁动起来,纷纷向秦王请战,希望可以和西秦军决一死战。
这个时候,身为主帅的李世民,保持了一个军事家绝对的理智。看到麾下将领的纷纷请缨,李世民没有头脑发热,意气用事,而是依旧按照原来的方略,坚守不出。不过,为了安抚情绪亢奋的诸将,李世民冷静地向他们分析敌我双方的军情,向众将阐述出,自己为什么坚守不出的原因:
我军新败,士气沮丧,贼恃胜而骄,有轻我心,宜闭垒以待之。彼骄我奋,可一战而克也。(《资治通鉴》)
这番对敌我双方军情的分析,还是非常到位的。在李世民看来,自从“浅水原之战”后,薛仁杲不免产生骄狂之心,对唐军自然产生了轻敌心理。而唐军刚刚新败,士气正是沮丧之时,此时与西秦决战,胜算并不大。不妨可以利用薛仁杲的轻敌之心,消耗西秦军的锐气。等到西秦军队士卒疲惫,再发起总攻,一战便能克成大业。
在这种态势下,李世民是不可能主动出营作战,而是继续采取疲敌之计。由于汲取了上次的战败的教训,这一次,李世民对于军令的执行,规定更是非常严格。出于对敌作战的考虑,李世民在坚守大营期间,给军将士下了一道严厉的军令——“敢言战者斩!”这无疑向军上下释放了一个信号:不得擅自出击。
上一次的“浅水原之战”,正是由于刘文静、殷开山擅自出击,才致使唐军大败。所以,这一次,唐军诸将学乖了。在李世民下达军令之后,各部都严格遵行秦王教令,绝不擅自违背军令。
稳定好唐军内部,使得唐军各部统一指挥后,李世民正式实施他的疲敌战术,与薛仁杲打起了持久战。要说起来,李世民还真沉得住气,薛仁杲多次挑衅,他都不骄不躁,沉着冷静,坚守不出。根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
太宗又为元帅以击仁杲,相持于折墌城,深沟高垒者六十余日。贼众十余万,兵锋甚锐,数来挑战,太宗按甲以挫之。
无论是秦王李世民,还是唐军众将,他们都明白,现在和西秦军比拼的就是耐心,谁能撑到最后,谁就是最后的胜者。李世民非常清楚,薛仁杲打不起消耗战,他想要迫切地速战速决。正因如此,李世民才充分利用这一点,扬长避短,采取坚壁清野,养精蓄锐的战术,和西秦开始拉锯战。
就这样,在李世民的部署下,唐军主力与十万西秦大军,开始在高墌互相对峙起来。并且,唐军在高墌外围深沟高垒,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严阵以待。在此期间,薛仁杲多次派兵前来袭扰,以期引诱唐军出战。
然而,对于薛仁杲的多次挑战,李世民还是奉行先前的战术,坚守不出,以防御为主。面对西秦军来袭,只是将其击退,却从不主动出击。如此一来二去,互相攻守,两军一直相持了六十多天。
虽然,薛仁杲骁勇善战,极善用兵,但是,遇上李世民滴水不漏的部署,薛仁杲也是无计可施。李世民坚壁清野,与西秦军打起了消耗战。如此下去,一天两天,薛仁杲还能勉强支撑。可是,这仗如果无期限地打下去,西秦迟早会撑不住的。终于,在李世民坚壁清野的疲敌战术下,薛仁杲果然没有撑住。
怎么回事呢?原来,李唐、西秦双方两军,在高墌相持了六十多天,旷日持久。很快,西秦军中,粮草耗尽,彻底陷入了补给断绝的军事困境。前文早就介绍过,西秦军队本就极度匮乏粮草,所以才要迫切地寻求速战。李世民正是抓住薛仁杲这一缺陷,才大胆的实施疲敌之计,消耗西秦军的粮草、军力。如今,西秦军队粮草殆尽,李世民的战略目的,也就达到了。
粮草耗尽,也就象征着薛仁杲的军心,开始逐渐瓦解,西秦军内部分裂趋势已现。由于军粮断绝,西秦军队中的不少将领、部众,纷纷向李世民投降,归顺唐军。比如,薛仁杲麾下的重要将领牟君才、梁胡郎,带领所部人马,也来投靠李世民。可以说,这种情况,在西秦军中形成了连锁反应,成批成批的人向唐军投降。
西秦军队中,不断有人前来投降,李世民明白,薛仁杲已经是风中残烛,穷途末路,薛氏集团内部,此时也已分崩离析。故而,身为唐军主帅的李世民认为,与薛仁杲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唐军可以大举反击了。因此,李世民开始调兵遣将,进行兵力分配,准备对薛仁杲发起反攻。
在西秦军队中不少将领、部众前来投诚之时,李世民就已经打算主动出击,和薛仁杲主力决战。当时,李世民对唐军众将说道:“彼气衰矣,吾当取之。”意思是,西秦军的士气已经衰弱到了极点,此时出击,定能大获胜。
经过一番商议,李世民与诸将一致拍板决定,与薛仁杲进行决战,争取一战平定西北战事。可是,决战薛仁杲,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说薛仁杲此时山穷水尽,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薛仁杲毕竟手上还有十万大军,人数上少占有绝对优势,要远远多于唐军数量。
那么,李世民是如何对付数倍于己的西秦大军?这一次,李世民制定了一个周的作战计划。在此之前,李世民一直采取的是坚壁清野的疲敌之计,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在这个战略目的达成之后,李世民立即改变战术。这个新战术,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诱敌。也就是说,将西秦主力引诱到预设的埋伏地点,再一举歼灭。
如何诱敌?李世民派遣行军总管梁实,率领本部兵马,出营诱敌。梁实接到秦王将令后,立刻率部开拔,将营寨挪至浅水原,在浅水原一带安营扎寨。浅水原,正是数月以前,唐军折戟兵败之地。当初,唐军兵败浅水原;如今,李世民为了打败薛仁杲,将设伏地点依旧选在了浅水原。
李世民将梁实兵马摆在浅水原,就是要吸引薛仁杲主力前来,然后瓮中捉鳖,围而歼之。果然,李世民预想得不错,这一招诱敌之计,真的起到了重大作用。不久,西秦军队的主力,走进了唐军的包围圈,来到了浅水原。
唐军驻兵浅水原,负责进攻唐军大营的西秦大将宗罗睺,大喜过望。先前,薛仁杲命宗罗睺率军,引诱唐军出战。可是,无论宗罗睺怎么挑衅,李世民始终拒不出战。现在,唐军主动移兵浅水原,宗罗睺求之不得。他并不知道,这正是李世民设的一个圈套,这是他的诱敌深入之计。
估计,宗罗睺此时的心态,与薛仁杲一样。他不想再和唐军继续耗下去,急于速战速决,也顾不上是不是圈套了。由此可见,此时此刻,西秦上到皇帝,下到高级将领,都已经方寸大乱,表现得很不理智了。
在这种不理智心态的驱使下,宗罗睺决定主动进攻唐军。于是,宗罗睺亲率主力精锐,向梁实所部发起了猛攻。面对西秦军的疯狂攻击,梁实据险而守,凭借有利的地形,奋力抵抗。
但是,确切地讲,这一仗打得异常艰苦。因为唐军驻扎的浅水原,地势过高,营中没有水源,唐军将士一连好几天都无法饮水。尽管条件如此艰苦,梁实却依然死战不退,拼命挡住宗罗睺的进攻。
过了好几天,宗罗睺连续攻了好几次,结果均毫无进展;反而,他手下的士卒,疲惫不堪,逐渐丧失了斗志。到了这个时候,李世民觉得,可以开始线发起反攻了,对诸将说道:“可以战矣!”
第二天清晨,李世民亲率唐军主力部队,线出击,向浅水原进军。首先,李世民派遣右武候大将军庞玉,带领前锋兵马,率先陈兵于浅水原。之所以让庞玉先行陈兵浅水原,李世民有两层方面的考虑。第一,庞玉率军侧击宗罗睺主力,试图减轻梁实所部的正面压力;第二,庞玉率先出击,也是要死死吸引住西秦主力,为唐军大部队的最后出击,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庞玉率领唐军前锋,突然从侧翼进攻西秦主力。宗罗睺不得不调转枪口,暂时放弃进攻梁实所部,转而攻打庞玉。于是乎,庞玉与宗罗睺的双方兵马,展开了一场血战,战况极其惨烈。由于庞玉势单力孤,兵力不多,逐渐处于下风,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千钧一发之际,李世民率领的主力大军,及时到达战场。
在庞玉率军与宗罗睺激战正酣,不分上下之时,李世民率领唐军骑兵主力,突然出现在浅水原以北的高地上。只见,秦王李世民一声令下,唐军铁骑撼天动地,直刺西秦主力而来。没有办法,宗罗睺只得又指挥军队,迎击李世民的主力大军。
此时,唐军骑兵在李世民的率领下,犹如下山猛虎,势如破竹,杀至西秦军队的方阵。李唐、西秦双方两支军队,在浅水原又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厮杀。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当时场面尤为激烈:
世民帅骁骑数十先陷陈,唐兵表里奋击,呼声动地,罗睺士卒大溃,斩首数千级。
秦王李世民,作为唐军的最高军事统帅,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身先士卒,亲自率领数十名骑兵,冲入敌阵当中。由于李世民的一马当先,唐军士气高涨,分别从四面八方冲杀出来,攻击西秦主力军阵,顿时杀声震天。唐军的猛烈进攻,将西秦军的方阵冲得七零八落。宗罗睺也终于招架不住,军溃败。唐军趁势反攻,斩首数千级,西秦军自投涧谷而死者,亦是不计其数。
宗罗睺以及西秦主力大军,在浅水原遭遇重创,阵亡了数千人马,只能一路向后败退。西秦军大败后撤,李世民认为,这是一举荡平西秦的千载良机,决定乘胜追击。因此,李世民立刻集结了两千余名精锐骑兵,准备一鼓作气,直捣薛仁杲老巢,对垂死挣扎的西秦军队,进行雷霆一击。
就在李世民正要率军出发时,唐军的重要将领,“八总管”之一的窦轨,居然拦在李世民的战马前,苦苦劝谏秦王李世民。窦轨希望李世民,可以暂缓追击,先看一看敌情变化,再作定夺:
仁果犹据坚城,虽破罗,未可轻进,请且按兵以观之。(《资治通鉴》)
窦轨的意见是,虽然唐军在浅水原大破宗罗睺,击溃西秦军主力,薛氏政权也是大势已去,元气大伤。但是,毕竟薛仁杲的根基尚在,现在又据守坚城。唐军经过激战,兵力消耗过大,如果强行攻城,或许会造成很大的伤亡。所以,窦轨建议,不如暂时让部队休整一下,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我们不能说,窦轨的建议不好,起码这不失为一条稳妥之策。况且,论辈分,窦轨是唐高祖李渊的小舅子,他的姐姐就是李世民的母亲太穆皇后窦氏。因此,李世民按照辈分,应该管窦轨叫舅舅。窦轨既是“八总管”之一,唐军的高级将领,又是李世民的舅舅,对于他的意见,李世民应该予以接受。
不料,李世民却并不赞同窦轨按兵不到的提议,他认为,时不我待。于是,李世民这样对窦轨说道:
吾虑之久矣,破竹之势,不可失也,舅勿复言。(《资治通鉴》)
李世民打仗的一贯原则,总结起来,四个字,兵贵神速。在他看来,西秦主力大败,整个部队处于军心溃散的状态,而唐军此时气势如虹。所以,越是这个时候,更应该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不给薛仁杲喘息之机。一旦薛仁杲有了喘息的机会,唐军若要消灭他,只怕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紧接着,李世民力排众议,亲率唐军骑兵主力,追亡逐北,一直冲到了折墌城下。唐军兵临城下,薛仁杲率军出城迎战,欲作垂死挣扎。李世民挥军兵临折墌城下,在泾河对岸列阵以待,与西秦军隔河对峙。
仗打到这个份上,西秦已经毫无胜算,所以,薛仁杲打算和唐军鱼死网破。可问题是,军心已经散了,薛仁杲想要鱼死网破,他手下部曲可不想和他一起送死。就在李唐、西秦两军隔河对峙的时候,薛仁杲麾下的一员骁将浑干,带着几名部下,策马来到唐军阵前,当众向李世民投降。
看到这种情况,薛仁杲怕了。他明白了,现在是自己的手下不愿意打,如果继续在城外与唐军对峙,被消灭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于是,薛仁杲连忙将军队撤回城内,紧闭城门,婴城自守。
到了傍晚时分,唐军的步兵主力,也随之赶到折墌城下,与骑兵会合。军集结完毕,李世民立刻部署唐军各部,将折墌城团团包围,准备对薛仁杲发起总攻。不过,还没等李世民发起总攻,薛仁杲居然主动出城投降了。
薛仁杲之所以退守城内,是想凭借坚城的优势,负隅顽抗。他的想法是,即使唐军最终破城而入,也要让唐军付出惨重的代价。然而,这个时候的西秦军队,早就丧失了斗志,都不想再打下去了。到了半夜时分,只见城头上,不断有西秦士兵用绳子缒下城楼,投降唐军。可以说,薛仁杲此时真的沦为了孤家寡人。
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西秦小霸王,到了现在这个地步,终于明白,大势已去,无力回天,没有必要再做无谓的抵抗。万般无奈之下,第二天早上,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初八,薛仁杲主动出城投降,唐军顺利入城。此役,唐军总共俘虏了薛仁杲的万余精兵,获得男女人口五万人。
至此,唐军在秦王李世民的带领下,彻底战胜了薛氏强敌,消灭了曾经纵横天下的西秦政权。事实上,从李世民第二次挂帅西征,到浅水原击溃西秦主力,再到最终一举荡平西秦,生擒薛仁杲。在这个过程中,年轻的秦王李世民,将自己炉火纯青的军事才能,以及军事指挥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
譬如,从战后的一件事情,足以看出。在平定西秦,生擒薛仁杲后,唐军诸将纷纷前来道贺,同时,他们也将心中的疑惑,向李世民和盘托出。什么疑惑呢?为什么击溃西秦主力后,李世民不顾众将反对,执意乘胜追击,最终还取得了胜利:
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旧唐书·太宗本纪》)
面对诸将的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凭借少量精锐骑兵,就能长驱直入,拿下薛氏父子固若金汤的坚城?对于将领们的疑惑,李世民是如何回答呢?身为三军统帅的李世民,敏锐地回答诸将的疑问:
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罗睺恃往年之胜,兼复养锐日久,见吾不出,意在相轻。今喜吾出,悉兵来战,虽击破之,擒杀盖少。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且其兵众皆陇西人,一败披退,不及回顾,散归陇外,则折墌自虚,我军随而迫之,所以惧而降也。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旧唐书·太宗本纪》)
听完李世民这番鞭辟入里、深入的分析,诸将无不佩服:“此非凡人所能及也。”他们确实被秦王卓越的军事才能所折服。现在,我们应该知道,在李世民征战四方的过程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铁杆战将”,心甘情愿地追随他,那是因为,他们都服李世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