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游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九章 天下一统(2)——江山一统归大唐,巍巍大唐:开国,燕山游侠,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除了发展举国农耕,重用贤才,实行军事改革,加强唐军的军事力量以外,唐太宗还在为决战突厥扫除障碍,铺平道路。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拔掉依附于突厥的割据势力,让突厥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前文专门说过,贞观元年(627年),割据恒安镇的军阀苑君璋,归降唐朝;贞观二年(628年),唐军大举出兵,攻灭了朔方梁师都政权。至此,以前附属突厥的所有割据政权,悉数被唐朝消灭。正因如此,唐王朝扫除了与突厥决战的部军事障碍,占据了反击突厥的绝对地利优势。
渭水之盟后的四年时间里,唐太宗李世民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为了洗雪渭水会盟的奇耻大辱,做了一系列充分的准备。在唐太宗的努力下,唐朝国力蒸蒸日上,具备了与突厥进行最后决战的优势、实力。
正所谓此消彼长,唐朝在唐太宗的治理下,百姓休养生息,将士勤于操练,君臣同心共治,国力日益增强。可以说,唐朝一切准备就绪,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着太宗皇帝一声令下,大军出征,向突厥射出复仇一箭。
反观突厥方面,与唐朝的日渐强盛不同,渭水之盟后,曾经叱咤草原的突厥汗国,却在一步步走向衰落,陷入绝境。不难看出,在唐朝走向强盛的同时,突厥反而走进了一个极端,滑入无底深渊。
突厥的衰落,是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渭水之盟后,突厥大军返回草原。就在返回草原不久后,突厥便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寒潮、雪灾。自然气候的恶劣,令整个漠北草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贞观元年(627年)十二月,草原遭遇雪灾,致使许多羊、马冻饿而死,民众生活陷入困顿之中。由于严重的雪灾,颉利可汗企图再次采用战争的方式,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于是,颉利可汗引兵逼近朔州,意欲再次入侵唐朝。
面对突厥的出尔反尔,陈兵边境,朝中许多大臣向皇帝进言,突厥背盟无耻,必须对其予以讨伐。可是,唐太宗却非常清楚,他看得出来,突厥已是强弩之末,等到突厥部落叛尽,六畜死绝之际,再大举出击,亦为时不晚:
匹夫一言,尚须存信,何况天下主乎!岂有亲与之和,利其灾祸而乘危迫险以灭之耶?诸公为可,朕不为也。纵突厥部落叛尽,六畜皆死,朕终示以信,不妄讨之;待其无礼,方擒取耳。(《旧唐书·突厥列传》)
不出唐太宗所料。面对突如其来的寒潮、雪灾,颉利可汗依旧在草原各部内,推行强硬的独裁专制。为了缓解雪灾造成的经济压力,颉利以王庭开支不足为由,向草原各部强征赋税。如此一来,引发了草原各部的强烈不满,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等部,纷纷叛离,起兵反抗突厥,均遭到了突厥的残酷镇压。
万般无奈之下,叛离突厥的草原各部,相继归附于薛延陀部帐下,共同推举薛延陀首领乙失夷男为可汗,形成了反抗突厥的同盟战线。可是,对于各部落的一致拥戴,乙失夷男却迟迟不敢接受。夷男虽然有心自立,却担心自己实力过于弱小,万一举事不成,反被突厥镇压清洗。
唐太宗得知草原各部纷纷叛离的消息后,大喜过望,正好可以借此将它们拉到唐朝阵营。于是,唐太宗委派游击将军乔师望,作为特使,来到薛延陀部,册封夷男为“真珠毘伽可汗”,并赐以巨鼓、旌旗。最终,夷男接受了唐朝的册封,正式与突厥决裂。就这样,唐朝等于和草原诸部建立同盟关系,南北制衡,起兵反抗,压制突厥的生存空间。
这个时候,原本臣属于突厥的草原各部,纷纷叛离。颉利可汗因此焦头烂额,忙于镇压国内的部落叛乱,国力直线下降。偏偏就在这个时候,突厥内部的一次分裂,更加剧了突厥雪上加霜的状况。
原来,突厥的二号人物突利可汗,与颉利可汗决裂。作为突厥的二把手,突利可汗为什么也要叛离突厥呢?
突利可汗其人,本名阿史那什钵苾,是始毕可汗之子。武德二年(619年),始毕可汗去世,由于什钵苾年幼,由其叔父俟利弗设,继承汗位,是为“处罗可汗”。两年后,武德四年(621年),处罗可汗去世,什钵苾的另一位叔父咄苾,又被拥立为可汗,是为“颉利可汗”,可以说,什钵苾两次与汗位失之交臂。
颉利可汗即位后,封什钵苾为小可汗,负责掌管突厥东部,管理契丹、靺鞨等部落,牙帐南接幽州,地位仅次于颉利可汗,号为“突利可汗”。那么,突利可汗身为突厥的二号人物,为什么会与突厥决裂呢?
自贞观二年(628年)起,突厥国内,接连爆发严重雪灾、部落反叛等事,令突厥国力大损。为了镇压部落叛乱,颉利可汗命突利率军讨伐。结果,突利可汗大败,其麾下大部纷纷归附唐朝。故而,颉利非常生气,下令将突利囚禁起来,并且当众鞭打羞辱。自此之后,突利可汗心怀怨怼,逐渐生出反叛之心。
贞观二年(628年)四月,突利可汗秘密遣使入唐,表示愿意归附唐朝。可是,不知为何,消息意外走漏风声,颉利可汗大军围攻。没有办法,突利只好向唐朝求援。接到突利可汗的求援后,唐太宗当即派遣小股兵力北上,接应突利。后来,突利可汗入唐后,唐太宗对其礼遇甚重,赐之御膳,授其右卫大将军,封爵北平郡王,食邑七百户。
雪灾、部落叛乱、突利可汗归附唐朝,这一系列的打击,对于突厥而言,无疑是一个又一个的晴天霹雳。这个曾经纵横驰骋,控弦百万的草原霸主,一步步陷入了绝境之中。此时此刻,唐朝枕戈待旦,蓄势待发,大举反击突厥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现在,只差一个合适的契机。终于,契机来了。
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突厥进犯河西。负责镇守河西的两员唐将:肃州刺史公孙武达、甘州刺史成仁重,各自领兵,形成掎角之势。两员大将,利用肃州、甘州的坚固城防,死战坚守,最终大破突厥骑兵,俘虏千余口。突厥此次进犯河西,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也让唐太宗找到了出击突厥的借口。
其实,早在突厥入侵河西之前,代州都督张公瑾曾经上了一道奏疏,向唐太宗陈述了六条可以出兵突厥的理由。张公瑾是李世民以前的心腹将领,参加过“玄武门之变”,算是从龙功臣。他的这道奏疏是这样写的:
颉利纵欲逞暴,诛忠良,昵奸佞,一也。薛延陀等诸部皆叛,二也。突利、拓设、欲谷设皆得罪,无所自容,三也。塞北霜早,糇粮乏绝,四也。颉利疏其族类,亲委诸胡,胡人反覆,大军一临,必生内变,五也。华人入北,其众甚多,比闻所在啸聚,保据山险,大军出塞,自然响应,六也。(《资治通鉴》)
接到张公瑾的上疏,唐太宗如获至宝,看来时机已到,反击突厥,在此一举。于是,唐太宗以“颉利可汗既请和亲,复援梁师都”为由,出兵攻打突厥。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唐太宗下诏,兵分六路,进讨突厥。唐朝此次六路大军,几乎聚集了唐朝数一数二的开国名将,可谓是明星阵容。
第一路:唐太宗任命兵部尚书、代国公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代州都督张公瑾为副将,统率中军,远袭定襄。
第二路:并州都督、英国公李世勣为通汉道行军总管,由东路率领主力大军,直攻突厥腹地。
第三路:华州刺史、霍国公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率军由西路顺黄河而下,与李靖、李世勣所部,形成呼应之势。
第四路:任城郡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大将张宝相为副,自灵州向西北穿插挺进。
第五路: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率军镇守燕云地区,阻断突厥向东逃窜之路。
第六路: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取道东北,袭击突厥大后方,包抄敌后,同时也负责监视突利可汗。
六路大军,总共十余万兵马,主要以李靖、李世勣、柴绍三路大军,作为攻打突厥的主力。其余三路兵马,作为偏师,策应主力行动。同时,为了做到军令一致,唐太宗特意下令,六路大军十余万兵马,统一由李靖指挥。也就是说,代国公李靖,是此次进攻突厥的最高统帅。唐军六箭齐发,直刺突厥而来。
李靖是唐朝赫赫有名的一代兵圣,在唐初统一战争中,以用兵如神,出奇制胜而闻名。在荡灭萧铣、平定江淮辅公祏、收复岭南等一系列大战中,李靖均立下了不世之功。所以,这次反击突厥之战,唐太宗以李靖为主帅,命他指挥六路大军,可谓是知人善任,选将得当,对突厥志在必得。
其实,对于消灭突厥,唐太宗谋划多时。六路大军出征不久,突利可汗入朝觐见。李世民对此非常感慨,对身边侍臣说道,表达了自己要以战雪耻的感情:“往者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常痛心。今单于稽颡,庶几可雪前耻。”
由此可见,唐太宗对于反击突厥的高度重视。既然要开拓万世功业,缔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唐,打败突厥是第一步。此战若胜,便能一举奠定大唐威震四夷的格局,重塑华夏骄傲。那么,前线的唐军将士,是否会如李世民所愿呢?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亲率三千唐军铁骑,从马邑出发,进屯恶阳岭,直捣突厥王庭。三千唐军铁骑,在李靖的率领下,神不知鬼不觉,插入突厥腹地。紧接着,李靖没有丝毫耽搁,趁着夜色,立刻对定襄城展开奇袭,大破突厥守军,占领定襄,唐军初战告捷,士气大振。战后,唐太宗这样夸赞李靖:
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新唐书·李靖传》)
唐军攻占定襄的消息,一经传出,颉利可汗整个人都懵了。他不明白,李靖为什么敢于孤军深入,看来唐朝是举国来攻,主力必在其铁骑之后,不禁大惊失色道:“唐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慌乱之下,颉利可汗只得选择逃跑,将牙帐撤往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
颉利可汗逃至碛口,王庭一带的突厥部众,群龙无首,人心惶惶。趁着突厥人心离乱,李靖又玩起了心理战,派出多路暗探,大行离间,分化突厥部众。因此,不少突厥部众,对颉利彻底失望。很快,颉利可汗的心腹大将康苏密,护送隋炀帝的遗孀萧皇后、孙子杨政道,前往定襄降唐。不久,萧皇后、杨政道又被护送至长安。
起初,萧皇后、杨政道来到长安后,一些投降唐朝的胡人中,盛行着一种传言“中国人或潜通书启于萧后者”。故而,中书舍人杨文瓘上奏,请求审讯萧后祖孙。然而,唐太宗却表示既往不咎,说:
天下未定,突厥方强,愚民无知,或有斯事。今天下已安,既往之罪,何须问也!(《资治通鉴》)
再来说唐军与突厥的战事。
在得知康苏密降唐后,颉利可汗的内心,更是惊恐不安,不敢多做停留。于是,颉利可汗继续率领部众,一路撤退至阴山一带。其实,在颉利撤往阴山的途中,李靖早已传信给各路唐军主将,命他们火速进军,包围颉利可汗,对其部众进行轮番进攻。因此,接下来,突厥遭到了来自唐军一连串毁灭性的打击。
颉利可汗退往阴山,行至浑河,先是遭到了柴绍所率金河军的攻击,突厥大败。兵败浑河后,颉利可汗继续后撤。此时,唐朝三路主力中的通汉军,在主将李世勣的带领下,自云中出兵。正好,李世勣率领通汉军,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与突厥军队正面遭遇。双方展开一场激战,突厥再次大败,死伤无数。
经历浑河、白道两战惨败,突厥几乎折损了半数人马,仅剩一些被唐军打剩下的残兵败将,只能勉力维持。终于,颉利可汗率领部众,逃入了阴山。但是,没过多长时间,二月初八,李靖亲率三千唐军精锐铁骑,直奔阴山而来。最后,李靖仅以三千铁骑,大破颉利可汗数万突厥兵马于阴山。
李靖率军在阴山大破突厥,不过,颉利可汗依然不甘失败。阴山之败后,颉利可汗流窜于铁山,尚能纠集数万余众。但是,这个时候,突厥早已兵败如山倒,精锐损失殆尽,只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为了恢复元气,颉利可汗主动向唐朝服软。不久后,颉利可汗派遣亲信执失思力,入朝觐见,表示愿意举国归附。实际上,这就是颉利可汗的缓兵之计。颉利的意图是,趁草青马肥之际,突围进入漠北,借机东山再起。因此,颉利可汗以和谈为幌子,给唐朝大摆迷魂阵,暗地里则在积蓄力量,准备向漠北转移。
唐太宗何许人也,天纵圣明,他难道还看不出突厥人的那点小心思!唐太宗一眼就看透了,颉利根本不是真心和谈,他就是在故意拖延时间。对于突厥的拖延战术,唐太宗双管齐下,一方面,派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等人,前往突厥安抚,稳住颉利;另一方面,唐太宗又秘密传诏李靖,让他率军,随时迎战突厥残部。
贞观四年(630年)二月,李靖率领唐军主力,与李世勣通汉军所部,会师于白道。李靖、李世勣两军会师后,立刻商讨如何对颉利发起最后一击,彻底将其消灭,毁掉突厥所有的希望。李世勣将自己的想法,向李靖和盘托出:
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阻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至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资治通鉴》)
李世勣的建议,兵贵神速,陛下既然派出使者议和,可以借机麻痹颉利,令其放松警惕。这时,我们挑选一万精骑,突袭敌营,定能一战擒获颉利。显然,李靖非常赞同李世勣的计策,握着李世勣的手腕,高兴地说道:“公之此言,乃韩信灭田横之策也。”所以,李靖、李世勣二人,一拍即合,决定奇袭突厥大营。
于是,李靖便将这个决定,告知副将张公瑾。但是,张公瑾却十分担心,唐俭等人尚在敌营,如果袭击突厥,恐怕会伤及唐俭性命:“诏书已许其降,使者在彼,奈何击之!”谁知,李靖却认为,牺牲一个唐俭,能换来一场胜利,非常值得,对张公瑾说道:“此韩信所以破齐也。唐俭辈何足惜!”
定下奇袭计划后,李靖率领精锐,连夜行军,李世勣则率领主力,紧跟其后,双双逼近突厥大营。李靖率军冒雪行至阴山时,发现那里有千余突厥营帐,将其尽数俘获,并让这些人作为向导,为唐军带路。
再来看突厥一方,颉利可汗见唐朝使者唐俭、安修仁来到大营,以为唐太宗真的允许议和,便放松了警惕,没有加以防备。孰不知,正是因为颉利可汗这个愚蠢的行为,将会让他遗憾终生。
不一会儿,李靖便摸到了突厥大营。靠近敌营后,李靖命令麾下偏将苏定方,亲率两百骑兵,作为前锋突击。苏定方带领两百骑兵,在浓雾天气的掩护下,衔枚疾驰,直至距离颉利牙帐只剩七里时,突厥人才有所察觉。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苏定方率领两百骑兵,长驱直入,一举攻破了颉利可汗的牙帐。混乱之中,颉利骑乘着千里马,急忙向后逃遁。随后,李靖指挥大军,杀入突厥大营。顷刻之间,突厥军队土崩瓦解,四处溃散。唐俭、安修仁等人,趁着唐军攻破突厥大营的机会,脱险回归。
此战,李靖指挥唐军,袭破突厥大营,歼灭突厥万余兵马,俘获男女人口十余万,杂畜数十万。并且,李靖在攻破突厥大营,歼灭突厥主力的同时,还杀死了突厥的可贺敦,也就是隋朝义成公主,生擒颉利之子叠罗施。
颉利可汗阴山惨败,趁乱逃走后,率领万余残部,准备通过碛口突围。不曾想,李世勣早已率军占据碛口。当颉利到达时,发现碛口已被唐军攻占,自己根本无法通过。就在这时,颉利手下的大酋长们,见到颉利大势已去,纷纷率众降唐。李世勣俘虏颉利五万余口,领兵返还。
既然无法从碛口突围,颉利可汗只好另选突围路线。于是,颉利带领其部,由云中仓皇向西逃窜。颉利的意图是,投奔吐谷浑或者高昌。但是,此时的颉利,已是一只丧家之犬,无人愿意继续跟随他。逃亡途中,颉利的部下,大多叛逃而走。最后,颉利可汗身边,仅剩数十名骑兵跟随。
怕什么来什么。颉利狼狈逃亡之时,偏偏与任城王李道宗所率的大同军遭逢。任城王李道宗引兵进逼,一番厮杀下来,颉利不敌,带着数名骑兵,连夜逃奔,藏匿于荒山野岭之中,躲避唐军追杀。可是,颉利终究逃不过唐军的天罗地网。最终,唐将张宝相率军追击,将颉利可汗擒获,押赴京师长安。
至此,曾经叱咤草原,骁武凭陵的突厥汗国,彻底灰飞烟灭。数百年间,一直威胁中原王朝的北部边患,以唐王朝的圆满完胜而被彻底解除。南抵阴山,北起大漠的广袤区域,部纳入大唐帝国的统治范围之中。也就是说,曾经作为汉族死敌的草原势力,从此以后,成为了大唐版图中的一部分。
随着阴山大捷的胜利,颉利可汗的被擒,唐朝反击突厥,以唐朝的胜落下帷幕。突厥覆灭后,原先依附于突厥的少数民族,也部归顺唐朝。而且,归附的四夷君长,上书唐太宗,请求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就是说,唐太宗不仅仅是中原王朝的皇帝,更是少数民族的领袖。“天可汗”也成为了唐太宗一个新的名片,一个帝国的骄傲。
唐朝荡灭突厥之战,是继汉武帝刘彻北击匈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马踏柔然之后,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又一次取得的辉煌胜利。时隔数百年后,华夏民族的猎猎旌旗,再次插到了塞北草原之上!
那么,被唐军生擒的颉利可汗,他的人生结局,又是怎样的呢?作为胜利者的唐太宗,会不会对这个草原强敌,痛下杀手?
贞观四年(630年)四月,颉利可汗被押至长安,献俘太庙。唐太宗亲自驾临顺天楼,陈列文物仪仗,楼下的百姓、士民,纷纷涌来围观。随后,官吏便将颉利押到皇帝面前。唐太宗当着众臣与百姓的面,怒斥颉利五大罪行:
而罪有五:而父国破,赖隋以安,不以一镞力助之,使其庙社不血食,一也;与我邻而弃信扰边,二也;恃兵不戢,部落携怨,三也;贼华民,暴禾稼,四也;许和亲而迁延自遁,五也。朕杀尔非无名,顾渭上盟未之忘,故不穷责也。”(《新唐书·突厥列传》)
不过,唐太宗并没有杀掉颉利,而是十分大气,拿出了一个胜利者应有的姿态。唐太宗下令,释放颉利的家属,让他住在太仆,由国家提供饮食起居。后来,唐太宗授颉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并赐良田美宅。
贞观八年(634年),颉利可汗在长安病逝,终年五十六岁,一代草原枭雄就此陨落。颉利可汗死后,唐太宗追赠颉利为归义王,谥号为“荒”,命其国人安葬,按照突厥风俗火化,葬于灞水之东。
根据史书记载,得知颉利被擒的消息后,太上皇李渊非常兴奋,感叹道:“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不难看出,对于攻灭突厥,就连已经退位的唐高祖李渊,也是从骨子里高兴。
故而,太上皇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在凌烟阁大摆酒宴,与贵臣十余人、诸王、嫔妃、公主,高歌宴饮。酒酣耳热之际,太上皇竟然亲自弹奏起了琵琶。看到父亲如此高兴,唐太宗也借着酒劲,配合着父亲,跳起舞来。席间,公卿众臣,纷纷向太上皇、皇帝敬酒祝贺。酒宴一直举办到半夜,才算作罢。
荡灭突厥,生擒颉利可汗,令整个大唐王朝陷入举国欢庆之中。贞观四年(630年)的京师长安,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荡灭突厥,标志着一个强盛的大唐王朝,崛起于世界东方,奠定了唐王朝东亚核心的崇高地位!所以,唐灭突厥之战,正式为大唐开国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大唐王朝开始,到贞观二年(628年)唐军击灭朔方梁师都政权,消灭了建国战争中的最后一个劲敌,再到贞观四年(630年)的阴山大捷,唐朝趁突厥内乱,兵分六路,大举北伐,彻底荡灭突厥汗国,平定北方草原势力。历时十二年,李唐王朝终于实现了一统天下,扫平群雄的夙愿。经过十二年的不懈努力,李唐王朝,这个由关陇贵族集团建立,崛起于乱世的封建王朝,最终从一个地方政权跨入了大一统王朝,成为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
十二年的金戈铁马,大唐王朝凭借其不屈不挠的斗志、力压群雄的军事力量、海纳百川的胸襟,以及洞穿局的智慧,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扫平群雄,一统天下。在这个过程中,大唐曾经有过迷茫,也曾遇到过挫折。但是最终,大唐排除万难,克服艰险,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宏愿。因为,历史选择了大唐。
大唐开国,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这是一个刀光剑影,激情燃烧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拔剑而起,长枪策马破阵的时代。一部荟集着皇权、江山、家国、霸业的时代交响乐,穿梭于中国历史的天空中。
短短的十二年中,华夏大地上,曾经涌现出一个个叱咤风云,号令天下的乱世群雄,李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杜伏威、辅公祏、萧铣、梁师都;也曾经诞生出了许多灿如星海的帝王将相,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李靖、李世勣……
大唐王朝的统一战争,是一个革故鼎新,凤凰涅槃的重生。首先,唐朝仅用十二年的时间,翦平割据,重新实现了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北方草原的完统一,结束了自隋末以来狼烟四起,群雄并立的纷争乱世,纠正了隋炀帝暴政而造成的种种社会积弊,宣告了一个统一的、强盛的唐帝国的真正崛起。
其次,唐王朝的统一战争,充分汲取了前隋政治体制中的精华成分,并将这些新鲜的血液,注入于唐朝国家建设之中。伴随着唐初统一战争的圆满胜利,和平安宁的曙光,终于降临到了这片饱受数百年战乱蹂躏的土地上。巍巍华夏,即将迎来一个睥睨世界的大唐,迎来一个崭新的盛世——煌煌盛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唐初统一战争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唐盛世的到来。如果没有这十二年的抛头颅,洒热血,或许,就不会有日后“开元盛世”的盛唐气度,就不会有李白笔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豪迈气势。事实上,从古至今,史学界都对唐朝给予了极高评价。比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就这样评价唐朝:
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莫不如此。(《论韩愈》)
如今,大唐,早已成为国人心目中永远的骄傲。现在的中国人,只要一提起唐朝,一定会不约而同地说出四个字:大唐盛世。大唐盛世群星闪耀,千载的风流,至今依旧历历在目。提起大唐,人们的脑海中,肯定会闪现出这样几个字眼:富强、文明、昌盛、开放。总而言之,唐朝是一个令人无比神往、无比羡慕的国度。
在完成一统天下,翦平割据,结束隋末战乱的历史使命后,饱受兵燹荼毒的华夏大地,终于盼来了一个强盛的帝国——大唐帝国;迎来了一位名垂青史,流芳万世的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更迎来了一个四夷宾服,国富民强的初唐治世——“贞观之治”。拨开层层云雾,看到的是一道炽热的阳光,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天空。
此后的两百多年,这个国度的所有子民,在大唐王朝的带领下,一步步冲向了中国历史的盛世巅峰,缔造了一段又一段盛唐传奇。大唐,犹如一座拔地而起的山峰,屹立于世界东方!
(完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