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不信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26章 文道合一,初唐:砥砺前行,无言不信,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326章 文道合一</p>
只是上官仪也没想到来的如此之快!</p>
陈青兕的崛起速度,亦令人叹为观止。</p>
想他年纪轻轻名动天下,受两代帝王器重,成为名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被士人追捧,所写诗文更是冠以上官之姓,号称上官体,受天下士人模仿。</p>
纵是如此,也蹉跎了十余载,才有今日地位,成为中书侍郎。</p>
但就是如此,已经让人欣羡。</p>
可陈青兕只是短短三年,已经是兵部侍郎,固然平级略输一筹,却也晋升庙堂核心,难以撼动了。</p>
“原本某打算在仕途上压他一筹,让他心存顾忌,不敢妄自胡来。待他成气候的时候,你我已经老矣,便如今日之许相,管他身后如何。可谁能想到他升迁之快,近乎可怖,要不了多久,只怕位居你我之上。”</p>
听到上官仪这推心置腹的话,薛元超失神道:“果然,妇人之仁,令得你我陷入如此禁地。”</p>
在陈青兕入京的时候,便有不少心怀叵测之人想要看他们斗。</p>
尤其是关东五姓士族。</p>
上官仪、薛元超两人皆是文采斐然的士林翘楚,朝廷重用他们,也是用他们的文采,收士人之望。</p>
相比陈青兕这纯粹的寒族,上官仪、薛元超两人属于落魄的贵族。</p>
陕州上官氏、河东薛氏祖上皆有一定地位,两人本就有大才,又得朝廷扶持,理所当然的成为京畿士人的翘楚,身旁聚集了许多人。其中自少不了关东贵族……</p>
陈青兕不管是江南士人的身份,还是寒门大儒的身份都不容于五姓。</p>
故而在陈青兕入京时,已经有不少人撺掇着上官仪、薛元超对陈青兕下手。</p>
上官仪最终否决了一切建议……</p>
当时不少人说他们是妇人之仁,薛元超此刻之言,指的就是如此。</p>
那个时候的陈青兕是最好拿捏的……</p>
上官仪心里也涌现几分后悔,但双目又沉陷清明,摇了摇头道:“符超万不可如此想,伱我与他们终究不是一路人,不可丢了身为君子应有的底线……”</p>
这也是上官仪一直秉持的态度,文坛上的事情,就应该在文坛上解决,而不是用其他的卑劣手段,通过针对陈青兕这个人,来达到目的。</p>
薛元超看着上官仪,叹服道:“游韶兄的君子之器,让人佩服。若弟有兄这般豁达,也不至于如此乱了分寸。”</p>
上官仪道:“这可不像平时的你?”</p>
薛元超一脸愁苦,说道:“弟心乱了,陈侍郎的言语过于激昂,弟都忍不住为之所动。可以想象,现在士林中会是什么情形?”</p>
上官仪愕然,随即又有一分了然。</p>
其实上官仪在内心深处是认可陈青兕的,上官体的出现,本质上就是对南朝腐朽的靡靡之音做的一个改革。</p>
只是改革的不够彻底,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修辞之美,本意还是宫体诗,以服务于帝王贵胄的游戏。</p>
但不可否认,相比南朝那些描述床笫美人的艳词,已经有了进步。</p>
上官仪已经意识到改变,只是他往前走了一小步,而陈青兕这里是走了一百步。</p>
陈青兕直接绕过了初唐四杰的摸索,陈子昂、刘希夷、张若虚三人的奠基,直接给人展现盛唐时代诗仙李太白、崔颢、韩愈这类文坛顶尖人物的风采。</p>
步子迈得太大,上官仪不适应,但并不妨碍他理解。</p>
但是他不能说,他是宫体诗的领军人物,连他都选择妥协,那他本人就无任何存在价值。</p>
薛元超的情况比上官仪更加严重。</p>
上官仪是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而薛元超是不知道自己的定义,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p>
他十一岁便入弘文馆学习,入仕后又兼任弘文馆学士,人生前求知的二十年都在弘文馆。他在这里积极参加宫廷的文学唱和生活,是李世民、李治两朝宫廷唱和的主要人物。在当时诗人中,声名最盛者为上官仪和李义府,他深受两人的影响。</p>
但其实薛元超跟骆宾王、王勃、卢照邻是一路人,都是文坛的改革派。</p>
只是他未能正视自己……</p>
历史上他被贬蜀地十年,在特定的环境下,完成了自我升华,完成了对上官体诗风的超越,比上官仪多走了一步,成了诗歌革新的积极支持者。</p>
而在陈青兕的出现,面对陈青兕煽动的改革风气,让薛元超一边觉得有道理,又接受不了自己二十年学了一个腐朽的文化,直接干碎了薛元超的“道心”,让他对自我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完全陷入了迷茫状态。</p>
上官仪道:“或许盛唐体的出现是大势所趋,某却觉得上官体亦有存在的价值意义。南朝靡靡之音,固然不妥,可谁能否认徐摛、庾肩吾、徐陵的才华?便让后世来评价吧……”</p>
上官仪在这一刻,真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p>
薛元超却依旧陷入自我否定之中,有些无法自拔。</p>
**********</p>
许家宅邸。</p>
许敬宗下值归家,见自己的孙儿许彦伯手上拿着一本折书毕恭毕敬的等在一旁,微微颔首道:“去书房说!”</p>
许敬宗并不知详情,今日他在皇宫里当值,陪同李治一起处理事务,直至方归。</p>
但自己最宠爱的孙儿如此等待自己,也知发生了特殊的事情。</p>
祖孙两人来到书房。</p>
许彦伯将手上的折书双手呈递,说道:“这是陈侍郎今日在国子监里说的话,现在大半个长安都让他振动了。”</p>
许敬宗一听陈青兕,眼睛不由微眯,细长的白色眉毛直接搭在了眼角。</p>
“是他出招了?”</p>
许敬宗第一个反应就是陈青兕并不甘心让自己压一筹,接过折书细看:</p>
原本微眯的双眼看着折书上那尖锐的字句,也不免徐徐睁开,认真观看:文章道弊五百载。汉魏风骨,断绝于晋宋,齐、梁间南朝诗文,彩丽竞繁,却过分追求词采之华丽,缺内在之灵魂。</p>
文章乃经国之大业,立言见志。我辈读书人,当发言真率,无所畏避,焉能只追求空洞陈词?辞藻绚丽?</p>
陈青兕仿佛化身成为了后世的键盘侠,抨击着这时代的诗文偏重形式、内容空虚、脱离现实。只追求华丽的辞藻,没有了感情寄托,徒有文采而没有内容。</p>
洋洋洒洒的千余字,说的是酣畅淋漓。</p>
但最核心的在于最后一句。</p>
“文道理当合一!”</p>
文章与道理应当相互融合、相互协调。</p>
文章不仅要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表达能力,更要注重传递深刻的思想和理念,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启示和领悟。</p>
“好一个文道合一!”</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