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0章 关金川的好打算
金生水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50章 关金川的好打算,重生93:开局退婚迎娶白富美,金生水起,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关金川滔滔不绝地介绍着,陈阳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眼神却没有离开过手中的明宣德青花镂空花卉海浪纹花熏。他能感受到,这件瓷器沉甸甸的,仿佛握着一块历史的碎片。宣德年间的瓷器,那可是盛世辉煌的象征,多少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p>
脑海中浮现出明人张应文在《清秘藏》中对宣德窑器的赞誉:「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这段文字他早已烂熟于心,如今亲眼见到实物,更觉字字珠玑,毫不夸张。</p>
眼前这件花熏,构图设计巧夺天工,繁复的纹饰却丝毫不显凌乱,反而层次分明,清晰可见,可见匠人技艺之精湛。镂空工艺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令这件花熏显得更加精致华美。</p>
镂空细节</p>
然而,陈阳深知,这种镂雕工艺在明代官窑中虽然备受推崇,但烧造难度极高,稍有不慎便会导致器物开裂变形,成为废品,是当时窑业的一大难题。</p>
他回想起曾在史书中读到过,万历皇帝酷爱这类镂空装饰的瓷器,为此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三月己亥“工科都给事中王敬民极言瓷器烧造之苦,玲珑奇巧之难。得旨,棋盘、屏风减半烧造。”大概意思就是说,万历十二年(1584)三月,工科都给事中王敬民上奏,陈述了瓷器烧造之苦,尤其是镂空工艺的繁琐复杂,请求皇帝下令减少烧造。</p>
顶部</p>
万历皇帝最终同意了王敬民的请求,下旨将棋盘、屏风等器物的烧造量减半,以便集中精力烧造他钟爱的镂空瓷器。由此可见,宣德皇帝对这类器物的喜爱程度,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工艺水平和文化价值。</p>
镂空制作,一直是明清两代制瓷业的核心技术,即使是技艺精湛的官窑工匠,也无法保证每次烧造都能完美成功。为了降低成本,他们不得不减少烧造数量,以求精益求精。</p>
而陈阳手中这件花熏,器型周正,没有丝毫变形,雕琢精细,玲珑剔透,繁密的花纹聚集在一起,却毫无杂乱之感,堪称鬼斧神工。</p>
底部</p>
他知道,要烧造出这样一件完美的器物,无论是修胎成型还是装烧成器,都必须慎之又慎,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尤其是这件花熏,必须采用模印成型工艺,先分别制作出各个部分,再进行拼接,最后才能入窑烧制。</p>
在装烧过程中,必须将盖部与器身相叠,并在一体入窑,即同时放入窑炉中烧制。为了防止粘连,还要在子母口处,也就是盖子和器身接触的地方,不施釉,而是用谷糠灰等材料进行隔离。</p>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器物在烧制过程中同步收缩,使盖部与器身完美契合,避免出现错位或不匹配的情况。然而,一体烧造也意味着器身需要承受更大的重量,在烧造的最后阶段,很容易发生变形或倾斜,毕竟,这件花熏入窑之前的总高度超过了45厘米,为了增强其承重能力,工匠们特意将器身部分加厚,并将圈足处理成宽平的样式,以降低烧造过程中的风险。</p>
拍卖前,北京保利照</p>
陈阳轻轻摩挲着手中的花熏,心中充满了敬畏和赞赏。这件看似简单的瓷器,背后却蕴藏着如此精湛的工艺和高超的智慧,花熏中间是可以打开的,将熏香等一些东西放在这个器物中间,器物的上方有一些镂空开口,这样香气就可以从这些镂空的孔洞当中冒出了。令人叹为观止。</p>
这是一件传世的明代早期的花熏,同样的在湾湾博物馆有一件,还有一件在2012年出现在京城保利拍卖会上,当时以2200万的价格落槌。在它器物的上方有一些镂空开口,那中间是可以打开的,所以把熏香等一些东西放在这个器物的中间,香气就可以从这些镂空的孔洞当中冒出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