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北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69章 海运漕运争端,崇祯重振大明,凤凰北斗,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陛下,修路需要时间,当前运粮还是要走漕运。”</p>
“臣以为可传令天津巡抚黄运泰,让他率领官兵,责令漕丁运粮。”</p>
“天津到京城这一段的运河,可以从漕运衙门分出,由天津巡抚执掌。”</p>
无论海运还是漕运,都要经过天津。所以天津到京城的运河,可谓至关重要。</p>
郭允厚想的就是让天津巡抚执掌,加强户部对这段路程的掌握。毕竟天津巡抚不但有户部加衔,还经常被调到户部任职,可视为户部一员。</p>
但是朱由检又怎么会放任户部掌握这么重要的水道,这次漕运的事情,就给他提了一个醒,让他知道有些利益集团不能放任,必须加以约束。</p>
对漕运利益集团,朱由检想的是分化,下令道:</p>
“不但是天津到京城的运河,北直隶境内的河流,都需要综合整治。”</p>
“像是那个卢沟河,河道变化不定,又被称为无定河。京畿这边的水灾,多是由它而来。”</p>
“朕以为当综合整治,从源头的桑乾河开始,保持水土、减少泥沙、裁弯取直、固定河道。”</p>
“让这条河从害河,变成能通航入海、能用于灌溉的好河。”</p>
“以后这个水系,就按徐学士所说,统称为海河。”</p>
“设立海河巡阅使,由专督河道侍郎兼任。”</p>
“下设海河航运集团,负责航运事务。”</p>
把天津到京城的运河,划入海河水系,航运由海河航运集团负责。</p>
专督河道侍郎李从心听到这个任命,顿时激动起来。在皇帝把治河有功的李化龙列入紫阁功臣、并且为潘季驯预定了紫阁功臣席位后,他这些日子一直想着如何在治河上立功,让自己成为紫阁贤臣。</p>
他如今年纪大了,不指望自己能治理好黄河。所以想的是从皇帝的保持水土、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理论着手,制定治理黄河的方案,分润后人的治河功劳。</p>
但是这个办法有点为人作嫁的意思,而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以后治河的人不一定按他的方案,让他分享功劳。</p>
如今皇帝让他兼任海河巡阅使,李从心顿时看到自己治河立功、成为紫阁贤臣的道路。</p>
海河固然远远比不上黄河,但它有浑河之称,又被称为小黄河。</p>
这条河和黄河的情况很像,都是上游从黄土高原而来,河水含沙量大。下游平原河道又经常摆动,经常发生水灾。</p>
如果能治好这条河,他的治河方案能够验证。未来治理黄河的方案,被后人使用的把握更大。</p>
甚至单凭治理海河的功劳,他也有资格成为紫阁贤臣。</p>
所以,李从心即使知道皇帝是让自己和户部打擂台,却还是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p>
把京城到天津的运河,纳入海河巡阅使麾下。</p>
户部棋差一着,不但好处没捞到,还丢了一段运河。正当他们还想再争的时候,忽听皇帝问道:</p>
“漕运衙门下面有兵马吧?朕记得有十多万,还有诸多卫所。”</p>
“现在的漕运总兵是谁?”</p>
兵部尚书袁可立回道:</p>
“总督漕运总兵官,自万历四十年王承勋请辞之后,朝廷已经不设。”</p>
“现在的漕军和沿途卫所,由漕运总督兼凤阳巡抚管辖。”</p>
朱由检听到王承勋这个名字,眉头顿时一皱,说道:</p>
“王承勋是新建伯吧?”</p>
“为何自他之后,漕运总兵就不设了?”</p>
袁可立斟酌了一下,回道:</p>
“漕运之事,原本武尊文卑。”</p>
“后来李三才就任,王承勋移坐其下。”</p>
“自此漕运总兵被架空,朝廷遂不再设。”</p>
朱由检听得眉头皱得更紧,对王承勋恶感更甚。就是这个人,在天启五年死了后,留下新建伯争袭案,让朝堂上下现在还为此烦心。</p>
没想到他还丢了一直由武勋把持的漕运总兵,把掌管漕运的权力,完全被文官夺了去。</p>
这让朱由检不能不怀疑,王承勋是不是因为王守仁孙子的身份,立场上有点拎不清。屁股还坐在文官那一边,没把自己当勋贵?</p>
如果新建伯家族还是这个想法,他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借着新建伯争袭案,把他们踢出勋贵。</p>
转着这个念头,朱由检道:</p>
“漕运总兵不设后,漕运弊端丛生。”</p>
“先有李三才的盗用皇木案,又有如今的漕帮闹事。”</p>
“可见漕运没有武勋是不行的,漕运总督失职。”</p>
“传旨京中勋贵,让他们书写治军方略,竞聘漕运总兵。”</p>
这条旨意,听得一众文官火气上涌,又羞得脸色通红。</p>
因为皇帝这个说法,简直是指着文官的鼻子在骂,怪他们赶走了漕运总兵,却又干不好漕运。</p>
这让很多人心里不忿,叶向高的弟子成基命道:</p>
“陛下,李三才总督漕运十三年,与南乐魏允贞、长垣李化龙并称,皆为治世之臣。”</p>
“因为政绩卓著,被人以非翰林出身,推荐为内阁辅臣。”</p>
“因此被小人嫉恨,由此引发党争。”</p>
“漕运之事,并非离不开武勋。反而武勋做总兵时,漕运多有弊端。”</p>
李三才入阁是由叶向高提请增补阁员引发的,由此引爆了东林党和浙党、楚党之争,是当前党争的源头。</p>
如今听到皇帝有否定李三才的意思,成基命作为东林党人、叶向高的弟子,不能不辩解一二。</p>
但是他的辩解软弱无力,没有解释清楚盗用皇木案,朱由检道:</p>
“李三才的才干朕不否认,但是他却没用在正道上。”</p>
“和他齐名的李化龙,平定播州之乱不说,还有开泇河等功绩,成为紫阁功臣。”</p>
“李三才总督漕运十三年,朕也不说军功,就说他在治河上的功劳,能和短暂治河的李化龙相比吗?”</p>
“此人才大名高、好用机权,善于笼络朝士,性又不能持廉。”</p>
“此非为臣之道,诸卿当引以为戒!”</p>
全面否定了李三才,把他作为李化龙的反面。(本章完)</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