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永乐大帝朱棣!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29章 永乐大帝朱棣!,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529章 永乐大帝·朱棣!</p>
【纵观朱棣的帝王生涯可谓极其充足。】</p>
【对外五征漠北,南征安南,向西设立哈密卫,行使中央对西域的主权。】</p>
【派陈诚出使帖木儿帝国,使其恢复与明朝的朝贡关系。】</p>
【更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航海行动:郑和下西洋,引得万国来朝。】</p>
【向大明朝通贡称臣的国家,更达三十多个,最远到达今日西非地区。】</p>
【对内更修治皇皇巨著《永乐大典》】</p>
【迁都北京,重修京杭大运河。】</p>
【文治武功让他做了个遍,但问题来了。】</p>
【钱从哪里来?】</p>
……</p>
{靠郑和拉外贸呗,不然就农业帝国那些税赋,能支持他迁都和通运河就已经到头了。}</p>
{郑和下西洋虽然是赚了很多银子,但是几乎全部进了皇帝的腰包。}</p>
{其实你要说皇帝派船队出去挣点钱也没啥说的,但问题是,那造船的钱是让国库来买单的。}</p>
{于是永乐朝就形成了一个有意思的循环,国库出钱,郑和出海,贸易往来,皇帝挣钱,贴补国用。}</p>
{但在外朝来看,这就是亏了国库肥了皇帝一个人!}</p>
{国库亏损国家财政就得出问题,虽然皇帝能自掏腰包补足亏空,但是外朝依然不能答应下西洋继续下去。}</p>
{因为朱元璋时代虽然实行海禁,但海外贸易是禁不掉的,走私随之诞生。}</p>
{到永乐时期,东南沿海已经形成了很多华人为主的海盗集团。}</p>
{海盗集团进行走私贸易,但毕竟见不得光,走私来的货物怎么处理,就少不了东南地区的官僚集团帮助销账。}</p>
{逐渐就形成了海盗——官僚这种奇怪又合理的黑色渠道。}</p>
{但郑和的横空出世打碎了这一切,国家队一出手,这些个人势力无论在武力还是商品财货方面,都完全无法与皇家代表相竞争。}</p>
{最要命的是郑和的行为是合法的,而他们的地下贸易是违法的,连堂堂正正的较量都没可能。}</p>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郑和此举跟掘了这些官员的祖坟无异,不知被多少官员所诅咒。}</p>
{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清两代官场一直对郑和下西洋一事持坚决反对态度的根本原因。}</p>
……</p>
大汉·文帝时期</p>
刘恒看着天幕嘴里念叨着。</p>
“万乘之国有万乘之贾,千乘之国有千乘之贾。”</p>
“非君之所赖也,君之所与。”</p>
“故为人君而不审其号令,则中一国而二君二王也。”</p>
“你知道为什么管仲要如此说了吗?”</p>
刘启揉了揉抄书时久而疼痛的手腕。</p>
“商人乘民之危来控制百姓手中的粮食、物资,使贫者丧财物。”</p>
“又趁百姓急于交税,而压低价格。”</p>
“所以管子才说商人若不严加看管,就是一国之中的第二君主。”</p>
刘恒点点头。</p>
“重农抑商,就因此而论。”</p>
“但此一时彼一时。”</p>
“春秋时,士与世卿有世禄。”</p>
“汉至宋末,百官也有职田俸禄。”</p>
“这些都是依托于皇帝,依托于土地。”</p>
“但朱元璋改变了这一切。”</p>
刘恒捻了捻手指,</p>
“他断了官员的土地,官员只能选择贸易。”</p>
“若此时能学管仲之事,明朝未必不能以外臣而养天下。”</p>
“一如齐国称霸一般。”</p>
“但他又断了海禁。”</p>
刘恒想到此处心中顿生一股荒唐。</p>
君视臣为草芥,则臣视君为仇寇。</p>
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不懂吗?</p>
“而此时这些人已经尝到甜头,朱棣又开了海禁以君身入场纳财于内库……”</p>
刘启顺着思路思索下去。</p>
“这么一说……阿父,这大明官员恐怕与皇帝是离心离德啊。”</p>
刘恒笑了笑。</p>
“你忘了郑和是什么人了吗?”</p>
“他们早就离心离德了。”</p>
“朱元璋啊……”</p>
皇帝语气莫名的摇了摇头。</p>
“那朱允炆其实是唯一能再次重新建立两者之间信任的皇帝。”</p>
“可惜,天真的皇帝碰上了古板的臣子。”</p>
“最后是篡位的藩王继续为了法理而延续太祖的政策。”</p>
刘启感觉一阵阵的脑袋大。</p>
“这才刚开国啊?怎么到阿父你嘴里就是一股亡国味儿啊?”</p>
刘恒看着一脸迷惘的儿子,勾了勾嘴角。</p>
“亡国倒不至于。”</p>
“还有勋贵在呢,文武平衡一下也勉强能行。”</p>
“只是皇帝与大臣相互防备。”</p>
“天下百姓又要在夹缝中动荡不安了。”</p>
……</p>
【这就不得不提朱棣身后的男人了。】</p>
【建文帝朱允炆手下的“后勤部长”——大明户部右侍郎。】</p>
【夏原吉。】</p>
……</p>
大明·永乐时期</p>
朱棣一脸难言的紧着脸,</p>
“什么背后的男人……”</p>
“怎么听着这么别扭呢?”</p>
……</p>
大明·宣德时期</p>
“夏尚书,大才也。”</p>
朱瞻基背负双手望着天幕。</p>
爷爷的那些大工程要是没自家老爹调控,夏尚书出主意。</p>
“……爷爷做的最对的事就是没有杀掉夏尚书。”</p>
……</p>
大明·建文时期</p>
朱允炆看着天幕脸色变化。</p>
夏原吉这人他是了解的。</p>
他不是那种临阵变节者,他眼中只有国而无君。</p>
既然他能在燕王手下当值,那就是燕王得到了他的认可。</p>
他认为燕王比朕更适合当皇帝……</p>
“罢了罢了……”</p>
……</p>
【掌管天下财赋不是个容易的事。】</p>
【特别是在刚刚经历过靖难战火的大明。】</p>
【国库里的钱粮是有限的,小到给官员发工资、修缮宫殿,大到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对外打仗】</p>
【一切事务都要由户部拨款支持,稍有差池便是掉脑袋的事。】</p>
【而朱棣偏是个需要用丰功伟绩来证明自己的君主。】</p>
【编修《永乐大典》、六下西洋、五征漠北、攻安南、修紫禁城、通运河……】</p>
【每一个都是“烧钱”的大项目。】</p>
【国家刚刚遭遇战争,能正常维持朝廷的日常开支就很了不起了,哪还有余钱去完成皇帝的理想?】</p>
【没看到有开皇之治的隋朝都被隋炀帝开挖大运河给“挖”没了吗。】</p>
……</p>
大隋。</p>
“我就知道!”</p>
杨坚气呼呼的一拍案桌!</p>
“朕的大隋明明能达到汉唐的成就!”</p>
“就是让这混账连累了!”</p>
“现在一提大隋,谁记得开皇之治!?”</p>
“只记得那混账挖河亡国!”</p>
独孤伽罗看着他,眼睛一转,笑道:</p>
“你也往好处想想。”</p>
“那小子是做事没分寸导致亡国。”</p>
“总比胡亥强吧?”</p>
“那是正儿八经标准的亡国之资啊!”</p>
杨坚一时不知是该笑该哭。</p>
比点好的人行吗。</p>
……</p>
【但面对这一切,夏原吉很有办法。】</p>
【“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p>
【通过裁撤多余的机构和人员,缩减国家财政支出。】</p>
【通过减轻全国赋税,严厉打击私盐买卖,将囤积在仓库里的物品变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p>
【推广屯田种植方式,让边防军士在平时也能耕种,自给自足,减轻对国家财政的依赖。】</p>
【鼓励没有分到土地的农民到边境去落户开荒,与民休息。】</p>
【通过颁布一些新政策惠及商人,让他们为大明经济发展提供助力。】</p>
【对富人增收税款,减免穷人的税款,且要允许人们出钱来代替劳动。】</p>
【赏赐臣下或外来使节时,夏原吉建议进行一次性封赏。】</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