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30章 江淮大哥,鹅的三国,中更,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七月初五日,孙权北渡淮水。</p>
只是渡河之际,孙贲领兵靠近,虽然没有进攻,但也让孙权军队大乱,一队队士兵成建制逃亡。</p>
最终追随孙权渡过淮水的只剩下三千余人,以淮泗籍贯、徐州人为主。</p>
淮水南岸,张昭头冠歪邪望着北岸远远离去的孙权军队,一时之间不知该说些什么。</p>
他周围聚集千余士兵,待孙贲靠近时,这些士兵才退散到一旁。</p>
孙贲上前见礼:“子布先生。”</p>
“伯阳将军,为何事情就到了这般地步?”</p>
张昭声音干哑询问,自逃到当涂后,他也迷惘于未来归属、去向。</p>
混在军队中,即将渡淮北上;只是孙贲来的太快,外围抵抗的士兵溃散反戈,让孙贲直接推进到南岸。</p>
结果就是船只离岸后不肯再来,让张昭这批即将登船的人只能望淮兴叹。</p>
孙贲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张昭,就拿自己弟弟说事:“岂不见我弟孙国仪之事?”</p>
想了想,孙贲又说:“我家不过是微弱寒门,以小制大本就险阻重重,当披荆斩棘才是。就是有山石阻路,也要开山破石。叔父与伯符皆可,叔弼也可,唯独仲谋少了担当。”</p>
遇到麻烦,孙贲受孙坚的影响,想的是解决制造麻烦的人。</p>
他是这样的人,徐琨也是。</p>
孙权的上位,意味着他们这种思想、路线的人必然不容于孙权与江东大姓。</p>
只有真正造反后,孙贲摆脱感情羁绊,反而能准确客观的看待事情的前后区别。</p>
总之不造反,他跟徐琨死定了。</p>
这是资历、功勋、血缘关系注定的事情,他们这对堂表兄弟压在上面,孙权真的很不舒服。</p>
有他们这两口锋利的刀子,孙权就很难真正取信于江东大姓。</p>
将他们折断,孙权才能获得江东大姓的信赖。</p>
也可能是造反了,孙贲越是这样思索,他心中的愧疚情绪才能消退。</p>
对于孙贲的回答,张昭没有任何反应。</p>
因为张昭也清楚这个道理,他与张纮支持孙策,从头到尾就没有把江东大姓当人看。</p>
两汉之际,江东实属不毛之地,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名门大姓。</p>
对关东来说,士林之中,江东所谓的大姓,在关东名士眼中就是有冠带的吴越蛮子。</p>
所以从孙策进取江东的时候,从孙策到张昭,眼里几乎就没有江东大姓。</p>
孙策遇刺后,张昭依旧是这么个看法,他本就为人刚强,自觉地能靠北方士人组成的行政团队压制、治理江东。</p>
就强推孙翊,可孙策另有顾虑,才选了心思深沉的孙权。</p>
现在孙权的垮台败亡,更证明了张昭之前的坚持。</p>
孙翊再不好,起码能获得军队的全面支持。</p>
军队稳定,事情怎么可能败坏到眼前这一步?</p>
尤其是孙权,以讨伐曹贼的名义兴兵北上,结果不战而败后又去逃奔曹操。</p>
这种行为真的很伤孙坚、孙策遗留的威名,会损伤其他孙氏成员的威望。</p>
张昭、孙贲相顾无言之际,蒋济驱车抵达。</p>
张昭察觉后也扶正冠带,整理衣袍袖口,蒋济这才上前拱手长拜:“子布先生,我家大王久幕先生之贤良方正,欲托负国家之重。”</p>
孙贲惊诧去看蒋济,蒋济不是应该成为淮南国相么?</p>
张昭也是皱眉:“某败军之将,无识人之明,连累十余万军民兴不义之战,何谈贤良?”</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