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下馆子”
笔下宝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50章 “下馆子”,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笔下宝宝,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南锣鼓巷95号院。</p>
这年月里的四九城楼房还很少,多的是胡同里的平房组成的大杂院。</p>
每到黄昏五六点左右,很多院子的门口便有“回家吃饭”的呼唤声,大多是家庭主妇也就是妈妈的呼唤。</p>
为什么中午没有呢?</p>
因为上学的孩子中午放学回家要赶紧吃饭,完后还要回学校去。</p>
胡同里的孩子们都是就近入学,加上都不富裕,基本是回家吃饭。</p>
下午放学后,有闲工夫了,书包往家一放,就出去“疯”了。</p>
可玩的东西不少,男孩儿一般聚在胡同里踢球(小皮球)、玩弹球、拍三角、摔方宝、拍洋画儿等等。</p>
女孩儿则是玩跳皮筋、跳房子、玩羊拐、翻绳儿、捉迷藏等等。</p>
晚饭做好了,各家的妈妈就会走到院门口喊自个家的孩子回来吃饭。</p>
这小孩子们一玩起来,就容易兴奋,上头,那愿意就这么回家。</p>
每当这会儿,就可有意思了,“狗剩儿,回家吃饭了!”</p>
“三儿,你死那去了?赶紧回来吃饭!”</p>
“建国,建军,再不回来吃饭,看你爸不打折你们的腿……”</p>
“哎,妈妈您轻点扭,耳朵都要掉啦!”</p>
“该,我喊你半天,你装做听不见是吧?”</p>
“有吗?我以为是二狗子他妈在喊他呢!”</p>
“嘿!我让你再装!”</p>
“哎呀呀!我错啦!下回不敢了……”</p>
这年月,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少。</p>
大多数人家的孩子不少,所以起名也比较随便。</p>
女孩一般取个“玲”、“凤”、“珍”、“芳”啥的,叫起来还中听。</p>
男孩就乱了,叫什么“大(小)军”、“建国”、“爱国”、“刚子”还好,听到“三蹦儿”、“狗子”、“三德子”、“二达子”就有点儿“悲催”了。</p>
有的家庭孩子更多,最多有十二个孩子的,叫起来得有底气,起码得叫四五个数!</p>
老闫家都是文化人,这给孩子起名当然不会差到那儿去。</p>
作为长子长孙的大宝,学名就叫闫闯,听着就非常有气势。</p>
闫闯的一个小学同学小名叫“狗剩儿”,据说名贱好养活!</p>
这年月也没有这么多服装店,更没有淘宝,虽然有服装店,但是这时候的服装店大多是卖正装的。</p>
买正装的人,也是买来在某些重要场合穿的。</p>
例如,“狗剩儿”的老爸就有一条深蓝色的毛料中山装,他买来一般都是在同事们婚丧嫁娶这样的筵席上才穿上,平时就是整整齐齐的叠好了,装上樟脑球,压在箱子底下。</p>
普通人家的衣服大多是自己做的,或者买了布然后找裁缝铺的人量身定做。</p>
家里要是孩子比较多,那就一身衣服老大穿完了,老二穿,老二穿完了老三穿,所谓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的就是这种情况。</p>
所以这种衣服做的要稍微中性一点儿,男女都适合穿或者只要稍加改动就可以男女都适合穿。</p>
像“狗剩儿”就比较惨,他上边还有两个哥哥,所以总是捡他们穿剩下的。</p>
直到“狗剩儿”上了小学跟他二哥一边高了,才算是穿上件像样的二手衣服了。</p>
男孩子嘛,总是淘气,蹿高蹦低的,再加上穿的是旧衣服,难免到处是破洞。</p>
这年月服装厂推出了一款产品,补丁包。</p>
就是用做服装剩下来的边角料,做成一个个补丁,补丁上印上各种图案,一般是小动物图案,一包二三十个。</p>
因为是拿边角料做的,所以不要布票,很受妈妈们欢迎。</p>
但凡“狗剩”衣服上裂了口子或者有破洞,他妈也不用费心,一个补丁贴上去,然后沿着补丁的边沿用缝纫机砸一圈,省时省力。</p>
当然,最后“狗剩”少不了不免被唠叨一顿或者屁股和扫帚疙瘩来几次亲密接触。</p>
反正就是上了小学,“狗剩”的身上挂满了各种小动物,左膝盖是一只河马,右膝盖是一只大象,两个胳膊肘是两只猴子,左胸前是一只长颈鹿,闫闯于是送他绰号“动物园”。</p>
闫闯时常拿这事儿打趣“狗剩儿”,逗得周围人哈哈大笑,却也因此在“狗剩儿”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种子。</p>
“狗剩儿”长的身材魁梧,五大三粗,往那儿一站就像只小野猪似的。</p>
而闫闯呢,身材纤细,弱不禁风,活像一根豆芽菜。</p>
他们老闫家,就是“读书人”的命,哪里经得起“狗剩儿”这样的粗人折腾。</p>
因此,每次两人动手,闫闯总是吃亏的那一个,被打得鼻青脸肿,狼狈不堪。</p>
不过,闫闯后来找来他的“好大哥”——何秋。</p>
何秋在他们这些小孩子里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无人敢惹。</p>
有了何秋撑腰,闫闯就像是狐假虎威一般,腰杆子硬了起来。</p>
“狗剩儿”见状,再也不敢主动找闫闯的麻烦了,每次见到闫闯他们几个都绕着道走。</p>
闫闯打小就跟他爷爷奶奶一起住南锣鼓巷95号院。</p>
上学也是跟着何秋、槐花、许小年他们几个一起去上学。</p>
放学也在一起玩。</p>
所以,这几个小的关系打小就是比较磁。</p>
要不然,就凭闫闯这张臭嘴,谁爱跟他玩。</p>
中午,何秋带着一帮院里的孩子们,风风火火的放学了。</p>
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p>
何秋刚踏进家门,便急匆匆地走向炉子,一把掀开了锅盖,“咦,奇怪!饭怎么没了?”他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困惑,往常上学的时候,他爸老何总是会提前把饭准备好放在锅里的。</p>
这时,门外传来了一声亲切的问候:“小秋!是你回来了吗?”话音未落,一位和蔼的大妈笑着走进了屋子,正是邻居一大妈。</p>
“易奶奶!”何秋连忙放下锅盖,礼貌地跟一大妈打起了招呼。</p>
一大妈一眼瞥见他正对着空锅发呆,便笑着解释道:“你爸今天没给你准备饭哦,他让我告诉你,直接去我家吃。走吧,饭菜都准备好了,就等你回来开饭呢!”</p>
何秋一听,顿时喜上眉梢,“哎!好嘞!这就去!”</p>
四合院里的关系就这样,互相帮着照看孩子们都是常有的事。</p>
东厢房老贾家。</p>
槐花推开门,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大声喊道:“奶奶!我回来了!”她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急切与期待。</p>
早上,槐花只吃了两个干瘪的窝窝头和一碗稀薄的疙瘩汤,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她来说,那点食物根本不够填饱肚子。</p>
此刻,她的肚子里仿佛有个无底洞,正不停地咆哮着。</p>
一踏进家门,槐花的目光就被厨房里琳琅满目的菜肴吸引住了。</p>
她的脸上瞬间绽放出惊喜的笑容,好奇地问道:“咦!奶奶,今天是什么好日子啊?您怎么买了这么多菜?”</p>
贾张氏嘴角挂着笑意,轻声说道:“傻孩子,你是不是把你妈今天要回来的事儿给忘了?”</p>
“我妈?……”槐花听到这句话,顿时陷入了沉思之中。在她的记忆里,母亲的形象已然变得模糊不清。</p>
想当年,秦淮茹案发之时,槐花还只是个年幼的孩子。</p>
时光匆匆,转眼间十年已过,这期间她几乎未曾见过母亲一面。</p>
童年的槐花是悲惨的,她跟哥哥姐姐们不同。</p>
自打记事起,她就没了父亲,母亲又判了十年刑。</p>
在这个残缺的家庭里,奶奶成了她唯一的依靠,然而,奶奶的性格却自私冷漠,还深受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