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夜听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三十二章 新的驰道,耕耘贞观,倚夜听雨,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而长安虽处关中,但却是我大唐首都,随着人口不断攀升,需要调度的物资越来越多。
若现在不先做好准备,那将来很可能会出现人多地少的情况。
一旦出现灾厄天气,怕是长安会是饿殍遍地。”
李世民听着李泰的话不由苦笑,说实话,李世民有的时候觉得李泰什么都好,但真的说起来,就是考虑太长远了,长远得让李世民都觉得有几分莫名其妙。
李世民思索着,对李泰道,“以农业学府在长安不断的改良耕种,百姓不断的开拓荒地,难道还不够我长安百姓食用?”
“耕种改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是小麦已在关中普及,想要再进一步改良,怕需要常年累月才能迈出一步来。
至于百姓不断开拓耕地,但关中平原到底有限,纵然就把周边山峦的耕田耕田算上,是否能养活百万之数的百姓,却也是个未知之数。”
李泰解释道,“但大唐首都将来肯定是会超过百万人口,因为从萧梁的建康城开始,便是出现了百万人口的都城,前隋也如此。
我们大唐恢复足够人口,也注定了长安必然会成为人口百万的城市。
若我们如今不为未来做好准备,那将来长安必定会因为过多人口出现危机。”
“……”李世民听着李泰的话按了按自己的脑袋,不得不说,李世民相信李泰的判断是正确的。
至少在长远的眼观上,这么多年下来,李世民并不怀疑李泰的眼观。
但修建洛阳到长安的驰道,这不仅只是件简单的道路问题,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政治问题。
因为长安可以说是陇右贵族的老巢,洛阳是关东世家的汇聚地,这两地连接起来,李世民就算是用脚指头去想,都知道里面会发生多少故事来。
“这件事情朕会先去让人商讨,你可以派人先去勘察这一地地形,什么时候开工,等到朝廷做出决定再说!”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到底做出决定对李泰道。
“遵命!那青雀告退了。”李泰见自己的目的达到了,便是跟李世民告退。
李世民点点头,挥挥手便是让李泰离去了。
不过想着李泰所说的事情,倒也是很快招来了房玄龄,杜如晦,岑文本,以及长孙无忌。
正常的行政任务不需要去找长孙无忌,但现在关乎联通长安到洛阳的驰道,这件事必须要联系长孙无忌。
而房玄龄出身山东临淄,算是关东世家的领头,至于什么五家七姓,这些家族清贵归清贵,但至少在李世民起家的元老陆陆续续退出朝堂之前,他们也抬不了什么头的。
李世民沉声道:“青雀于刚才向朕提出了一个计划,打算在长安到洛阳间修建驰道。
以方便洛阳的物资运输到长安来,当然长安向关东地区传达政令的效率也能得到强化。
所以朕召集了诸位前来商议,商讨这个计划是否执行,如何执行!”
长孙无忌听着李世民的口气,明白李世民很是意动的。
毕竟修路这件事情虽然很消耗钱粮,但道路修建成功之后,所带来的利润也非常丰富。
别得不说,单单是李泰治理的河南道,今年税收怕又是能够攀上一个新的高峰。
所以,长孙无忌能判断出如果这一条路修建了,那必然会给关中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但是这影响对长孙家族,甚至对整个关陇勋贵来说到底是好是坏,却无法判断。
“臣支持魏王的这个计划!”房玄龄果断的说道。
房玄龄到底一直以来都做内政工作的,不论是李泰当初的渭水计划到整个大运河清淤改建的漕运计划,房玄龄都能清楚感受到,交通便利能给整个国家的行政效率,以及物资的调度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尤其李泰在河南道一个劲修路,更在道路完成后,直接带着整个河南道变得繁荣起来。
现在修建一条洛阳到长安的驰道,至少在房玄龄看来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房玄龄的脸色一正道,“魏王有没有说过,这修路的钱粮哪里出!”
而提到了钱粮两个字,在场的几人脸色倒是都变了变,果断不吭声了。
倒不是他们全部都指着李泰干活,而是朝廷手中的钱到底是有限的。
而驰道这一种东西又特费钱,若全部砸进去,那明年朝廷怕是会直接破产了。
“别多想了,这驰道既然提出来了,肯定是要修建的。
毕竟魏王手上不论是材料,还是工匠相信都在河南道的那道路上锻炼出来了,只要朝廷下决心修建,也就只是时间问题!”
杜如晦看着众人却是斩钉截铁的说道,“至于钱粮,以魏王的性格肯定也是有所准备。
但真正问题是,这条道路太重要了,我们不可能让魏王独自出钱修建,否则将来尾大不掉,那又应该如何处理。
所以圣人的内帑,朝廷的库房,甚至关东关西的世家最好都出点钱粮来。
否则将来获利少了谁的,不要出来叫苦就好。
不过还好,有河南道那一条驰道作为样板,虽然复杂了点,但权责到底能分出来。”
杜如晦说到这里,不由苦笑:“不得不说,魏王做大工程前,喜欢实验一次真是好习惯。
否则若连个模板都没有,我们怕是连怎么进行分配都要吵上好些天,现在至少有了还算可行的方案参照。”
众人听到杜如晦的话,倒也不由苦笑点头,总感觉都是在按照魏王的节奏在走。
但他们能怎么办,自己手里没钱,魏王有钱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