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如履薄冰
一灯阑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5章 如履薄冰,给古人直播美食,他们都馋疯了,一灯阑珊,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刘彻:“才三年啊!”</p>
是生嫩了点。</p>
听起来,补录的确是最好的办法,账么,留着往后慢慢算。</p>
只不过这等听不懂上意的臣子,也没必要留了。</p>
天幕底下的被提到的洪武诸人,哪怕这会还没坐到那个特定的官位上。</p>
结合籍贯名姓,也知道说的是自己。</p>
洪武朝的政治气氛本就肃杀,为人臣子如履薄冰。</p>
脑筋转得快的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被流放、被杀,脾气犟的还在纠结为何要蒙受不白之冤。</p>
朝廷是个修罗场,进去了难保能全身而退。没入的索性专心在家治学读书。</p>
糊糊:“有人将古代科举比作现代高考,其实不然。</p>
科举选的是官员,高考选的是牛马。</p>
由国家主持的科举考试,是分配政治权力、实现个人阶级跨越的最可靠途径。</p>
为了实现政治集权化,古代社会有意的堵死了科举之外的成功渠道。</p>
科举是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场,明朝的政治集团只能以地域为单位,各地想要获得话语权靠的也是朝里有没有人,朝里有没有人,靠的还是科举中进士。</p>
这个地位关乎经济,但也不只看经济。</p>
隋唐时期的科举大省无疑是陕西,当时叫关内道,因为这里靠近首都长安。</p>
两宋时期则是福建,不仅上榜人数最多,占据了大约全国进士的四分之一,还曾经创下了连续四届状元都是福建人的纪录,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龙门一半在闽川。</p>
新党的中坚,许多都是福建人。</p>
到了明清之际,浙江成为新的考试大省,两朝录取了五万多名进士,浙江以超过六千人位居榜首。</p>
次席分别是江苏与江西,其中江苏是当时出状元最多的省份,所以科举考试还是看南方。</p>
湖南一直是人才凋敝之所在, 可自从曾国藩安邦定国之后,湖南科举人才实现井喷。</p>
一个省份有多少人中进士,直接影响了该省份在中央的政治地位。</p>
在以师生关系为幌子结党拉派的明清两朝,往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人成为朝廷栋梁之后,祖籍所在府县都会沾光借力。</p>
所以,北方学子能不能中举,问题不只在北方人学问好不好,还关系到北方的政治地位。”</p>
乾隆:“曾国藩是谁?”</p>
他没听过的名字,以后的人?</p>
糊糊:“大一统的王朝,能舍弃北方吗?</p>
从唐末以来,南北隔阂已久,正需要不断弥合的时候。</p>
科考将北方学子排除在外,朝廷还能通过何种途径统治北方?</p>
从三国时期,得益于长江水系灌溉和充足日照条件,南方经济地位开始跃升。</p>
到了唐宋,南方已经成为实际上的经济中心。面积同样的田地,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华南一年两熟,比粮食产量北方比不过南方。</p>
仓廪实而知礼节,有了充足的食物供应才能抽身做学问,南方文化素质自然高过北方。</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