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章 匪其彭(上),唯有华夏,张天铭,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且说杜宇父子二人接上头以后,便立刻按照蚕丛临别前的指示,开启了回到“初心”的旅程。</p>
所谓初心,其实就是青城山。那是最终变成了蜀族的这一支脉,从风族分出来之后,穿越青藏高原时翻过的最后一座山。</p>
而成都平原,就成了蜀族来到蜀地后的第一个聚居区。</p>
在“新一代”蚕丛和杜宇的共同领导下,蜀族开始去尝试一种政治和军事双权既分立又互补的社会组织形式。</p>
长久的战争,也使得蜀族人深切体会到了协调统一的重要性,没有人会再去嚷嚷着过那种各自为政的自由生活了。</p>
蜀族这种发源于生活的实实在在经历,而生成的对于“统一”概念的认可,与迹天涯源自于对天道的观察,而产生的对“统一”的追求,不谋而合。</p>
共同的价值观,使得蜀族与华族的融合成为了可能。</p>
但这是以后才会发生的事情。</p>
就现在而言,蜀族离开了大巴山脉南端,放弃了大片领地,主动退回到成都平原生活的选择,无形当中给华族的发展创造了极大的便利空间。</p>
其中最大最直观促进,就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华族都不会再受到来自于南端的威胁了。</p>
文明的发展就像碳基生命的诞生,极像是某种巧合。</p>
太行山脉的流浪者们,就成了那幸运的天选之人。</p>
当文明的发展需要他们有一个理由团结到一起的时候,蜀族在南方出现了。</p>
当他们需要静静地完成文明的原始积累时,蜀族又悄然身退,将发展的空间归还给了华族。</p>
华夏的文明,就像是一个全世界人类智慧的集合体,从诞生的伊始,就肩负起吸收每个人类加入的使命。</p>
作为这个伟大文明从无到有的见证者,迹天涯自从派出飞石等人在伏牛山一带建立观察基站之后,一直就在试图思考出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蜀族会出现在伏牛山一带?”</p>
根据他在华族各部族人中收集到的信息,再结合他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来看,伏牛山怎么都不会是蜀族出川的第一选择才对。</p>
且不说两地相距不止千里,单说那千百条河流的阻隔,就应当制止了这个族群行进至此的企图才对,更不要说还要翻越那横亘在两地之间的大小群山了。</p>
每每想到这里,迹天涯都会情不自禁的感叹一番:“蜀族所拥有的文明,竟已先进到如此的程度了吗?”</p>
从这一点上来看,人类的科技水平或许在一万年里一直处在发展之中,但是人的体质却是一直在不停地退化。</p>
试想一下,若不是将跋山涉水视为无物,早期的人类怎么会将足迹遍布了全球的?</p>
反观现在,在荒野中,是需要“求”生的。而一万年前的我们,明明就生于荒野啊!</p>
迹天涯正自感叹间,呼噜带着经由风后筹建的通信网络,从京城传递过来的消息,走到了他的身边。</p>
消息的内容无非就是一些京城的发展近况,其中最为可喜的一条,就是侯冈终于有了造字的思路,并且在八卦卦画的基础上,制作出了一些代表方向,食物,工具等涉及到华族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基础文字。</p>
迹天涯当然立即便将这些文字传阅至华族各处,并组织大家学习。</p>
详细过程过程不表,只说在这种统一的文字基础上,华族各部始终都没有因为领地的扩大,而影响到族群之间的联络沟通。</p>
特别是随着人才交流机制的健全,华族现有的三大城市之间还实现了科技发展的同步,文化习俗也达到了原则上的统一。</p>
至于一些受制于地理差异而产生的生活习惯的不同,则成为了华族文明多样性的必备点缀。</p>
这也诠释了天生万物,各有不同的自然之道。</p>
统一之道,本身就是求同存异的包容之道。要因地制宜,因时决策。</p>
统一,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片面的追求那种形式上的统一。而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有着不同作用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统一。</p>
就像一棵树,不但要有根须,有根系,还要有主干,有树皮,更要有叶有花还有果。</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