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人文社的香饽饽
坐望敬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7章 人文社的香饽饽,文豪1978林朝阳陶玉书,坐望敬亭,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正在书库摸鱼的林朝阳并不知道妻子只是看了两篇文章就已经开始未雨绸缪要打倒伤痕文学了,他忙里偷闲写了千八百字小说,就接到了楼下传来的小纸条,说有人找他。</p>
下楼一看,是周燕如。</p>
见面寒暄两句,周燕如开门见山的说道:“《小鞋子》单行本的事已经谈好了,小说现在正火,人文社那边合作的意愿也很强烈。你哪天有时间,跟我去他们那走一趟。”</p>
“明天吧,我请半天假,上午过去一趟。”</p>
“好,那我明天在人文社门口等你,地方你知道吧?”</p>
“朝内大街166号,谁能不知道啊!”</p>
周燕如点点头,两人又聊了两句,她便告辞而去。</p>
翌日早上,林朝阳来到朝内大街166号,人文社那栋五层高的大楼静静的伫立在街边,这会儿赶上早上上班,不少人骑着自行车进院。</p>
隔着不远,林朝阳便看到周燕如正扶着自行车等在大门口。</p>
“老周,等一会儿了吧?”林朝阳上前拉了个招呼。</p>
“我也刚来,走吧!”</p>
两人进院,来到传达室门口,周燕如冲里面喊了一声:“老翟,登记!”</p>
一看就是老熟人了,传达室的老师傅拿出本子给周燕如登记,眼睛扫了一眼林朝阳。</p>
“小伙子面生,新作者?”</p>
“许灵均知道吧?”周燕如介绍道。</p>
“许灵均啊,听过听过。”老翟说着话,接过了两人登记好的本子。</p>
等二人上了楼,他扫了一眼本上的名字——林朝阳。</p>
小伙子字写的倒是不错!</p>
人文社的当代文学编辑室在三楼办公,周燕如带着他走进当代文学办公室,靠墙一圈是八九张桌子,桌前一群编辑,每个人的书桌上都堆满了书稿,连地上也有不少用牛皮纸袋装着捆好了的稿件。</p>
“老李,给你送人来了!”</p>
周燕如的喊声喊出来了一个戴着眼镜的方脸中年,他笑着起身张开手,先是周燕如打了个招呼,然后又热情的握住了林朝阳。</p>
“这位就是许灵均同志吧?”</p>
“这是李曙光,编辑室副主任,你的小说就归他管了。”周燕如介绍了一句。</p>
“叫我老李就行。”李曙光说道。</p>
林朝阳笑了笑,“您叫我朝阳就行,我本名林朝阳。”</p>
几人寒暄了几句,李曙光叫了一声“小岳”,办公室里的一个年轻人起身,看起来约莫三十左右,李曙光介绍道:“岳红志,你的责编。我负责二审,总编辑负责终审。”</p>
简单介绍过后,岳红志找来了两把凳子,让两人坐下,又忙着倒水。</p>
“别忙了,他还得回去上班,长话短说。”周燕如说道。</p>
其实也没什么好聊的,人文社要给《小鞋子》出单行本,无非是让作者和编辑见个面熟悉一下而已。</p>
几人闲话了几句家常,听说林朝阳在燕大图书馆上班,岳红志肃然起敬,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地方。</p>
又聊了几句《小鞋子》的创作经历,走廊便传来一个响亮的男声。</p>
“许灵均来了吗?在哪儿呢?”</p>
正在说话的几人停下,朝门口望去。</p>
只见面容严肃的中年男人正在门口张望,在编辑室内扫了一眼,眼神立刻定在了林朝阳身上。</p>
编辑室内就林朝阳和周燕如两个外人,林朝阳更是个生面孔,他自然一眼就能发现。</p>
李曙光苦笑着说了一句,“我这还没聊完呢!”</p>
“没事,你们先聊着,我就过来看看。”</p>
中年男人嘴上这么说,可眼睛却好像妖精见了唐僧肉,盯着林朝阳就不松。</p>
李曙光朝林朝阳笑了笑,“你这回可变成我们人文社的香饽饽了。”</p>
“得!也没什么好唠的,之后有问题小岳这边会你联系,你先应付他吧。”李曙光朝门口努了努嘴。</p>
四五天前,部队的军旅作家徐淮中跑到《人民文学》编辑部,找到了主编章光年,嘀嘀咕咕了一阵,留下了一份稿子。</p>
章光年把稿子安排给了负责小说北组的崔道义,让他尽快审稿。</p>
编辑部的审稿制度都是三审制,崔道义是《人民文学》小说北组的负责人,手下有王扶等人辅佐,一般都是他下面的编辑们初审之后,再由他二审。</p>
最后再交由主编终审,有作品争议比较大或者可能引发影响的还需要总编一同终审。</p>
章光年一上来就让崔道义审稿,他一开始以为是谁要走后门,心里还很不舒服。</p>
可捧着稿子看了不到半个小时,他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p>
花了两天仔细看完了稿子,崔道义可以非常笃定的说,这是一部极其出色的战争题材小说。</p>
可他看着稿子上的署名又陷入了疑问,许灵均的名字他当然知道。</p>
去年的《牧马人》,今年的《小鞋子》,这个作家可以说是火爆文坛,可他的小说为什么是部队送来的呢?</p>
崔道义找到章光年了解情况,章光年被他追问的没办法了,才告诉他这部小说因为涉及到南边还在持续的战争,本来是送给部队审核的,部队领导看了之后觉得很好,要找个权威性的文学杂志发表,于是才送来了《人民文学》。</p>
了解完情况之后,崔道义没再说什么,只要不是走后门就行。</p>
后世人们提起八十年代的文学盛世,其中少不了名编们的风采。当时燕京城有四位编辑被文坛好事者称为“四大名编”,崔道义就是其中之一。</p>
对于自己的职业,崔道义有着自己的坚持,他当然不希望有名不副实的作品通过自己的手登在《人民文学》这个中国文学殿堂级的刊物上。</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