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在香江的影响
坐望敬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2章 在香江的影响,文豪1978林朝阳陶玉书,坐望敬亭,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时隔多年,根据老先生的遗愿,他的家人将其遗下的一万余元存款和藏书捐赠给了燕大。</p>
老先生生前留下了藏书1162种共计1480册全部捐赠给了燕大图书馆。</p>
捐赠仪式由老先生的女儿和妹妹出席,听着她们宣读老先生的遗愿,在场的图书馆同仁们心有戚戚的同时也充满了对于前辈的尊敬和钦佩。</p>
气氛哀伤、低沉的捐赠仪式刚结束,馆里又让林朝阳他们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重新布置会议室。</p>
“刚举行完捐赠仪式,这又是要干嘛?”</p>
“今天会议室还挺忙!”</p>
几个同事边抱怨着边干完了活,离开会议室,林朝阳回到书库继续摸鱼,他看小说看得正投入,楼下的杜蓉快步跑了上来。</p>
“朝阳,馆长让你去会议室!”杜蓉呼哧带喘的说道。</p>
“又有什么活啊?”</p>
“不知道。”</p>
“馆里真是拿我们这些年轻人当牲口用,啥活都得支使我们。”</p>
嘴上抱怨归抱怨,林朝阳还是来到了会议室。</p>
此时会议室里坐了二三十名学生,其中还有陈健功、刘志达、黄子平等几个熟面孔,都是中文系的学生。</p>
馆长谢道源坐在南侧的位子上,冲林朝阳招了招手,他走了过去。</p>
谢道源拉着林朝阳,向在座的学生们介绍道:“这位就是小说《梵高之死》的作者许灵均,也是我们燕大图书馆的优秀管理员,他的本名叫林朝阳。”</p>
听着谢道源的介绍,底下的学生们哗的响起一阵掌声,不少人看向林朝阳的眼神都带着几分敬仰。</p>
“馆长……”林朝阳还没来得及问谢道源这是什么情况,便听到他主动开口说道:“今天香江中文大学的代表团来我们燕大访问,中文系的同学们负责陪同,刚才有中文大学的学生聊到了你的小说,听说你是我们燕大的职工都很惊讶。”</p>
林朝阳闻言有些意外,如今两岸民间交流并不多,他没想到香江中文大学的学生还知道自己。</p>
“来来来,你坐我旁边,跟同学们一起随便聊聊。”</p>
谢道源拉着林朝阳坐下,学生们都用好奇的眼神打量着他。</p>
“大家有什么想交流的都可以畅所欲言。”谢道源说了一句。</p>
会议室内坐着的大部分人都是学生,只有几个中老年,向来都代表团的带队学者和老师。</p>
在谢道源说完这句话后,林朝阳笑呵呵的说道:“真是没想到,香江的同学里也有知道我的人。”</p>
这时坐在学生中间的一位七旬老者说道:“香江有份《素叶文学》,这两年红得发紫,在学生中间很受欢迎。前段时间上面发表了一篇文章,高度评价了林先生你写的《梵高之死》,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兴趣。”</p>
原来如此,之前李翰祥还给他带回过那份《素叶文学》,这份杂志竟然有这么大的影响力。</p>
“可惜的是,林先生的小说没有在香江发表和出版,我们也只是久闻大名,尚未拜读。”</p>
谢道源笑着插话道:“我看不如这样。贵校这次访问正好要向我们燕大捐赠图书,我们也向你们回一份礼,就用朝阳同志的小说作为回礼如何?”</p>
老者拍手道:“这个主意好!”</p>
学生们也高兴的鼓起了掌,这次香江中文大学来访问的都是文学院的学生,《素叶文学》是由西西等几个香江如今正火的作家、诗人联合创办的刊物,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影响力很大。</p>
《素叶文学》对《梵高之死》的推崇让这些学生对于林朝阳和他的小说充满了兴趣,听到燕大要回赠给他们林朝阳的小说,大家自然是高兴的。</p>
“要是能在香江出版就更好了!”学生中突然有人喊了一句。</p>
老者玩笑道:“香江的出版社见钱眼开,只出能赚钱的文章。”</p>
学生们顿时哄笑起来。</p>
玩笑了几句,双方的距离拉近,话题也变得深入,有学生向林朝阳发问:“林先生,内地文坛最近几年流行所谓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我听说你也写过这类作品,不知道你对这一类风格的作品是如何看的?”</p>
“过去那段时间,我们走过一些弯路,也有很多人受了冤屈和苦楚,这是伤痕文学或者说反思文学出现的根本原因。</p>
这几年这类作品的风头正劲,除了有一些作品本身的优秀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作品的内容和情绪与读者产生了共鸣。</p>
但情绪共鸣并不是可持续的,这代人能够感同身受的东西,下一代人不一定会有感触。</p>
文学作品的流行规律跟所有艺术都一样,大多数作品只能流传一时,只有少部分能够流传下来的才能成为经典之作。”</p>
“林先生,《梵高之死》这部小说我只是看过文章介绍,但我对这部小说很感兴趣的一点是你身为一位中国作家为什么会选择写一个外国画家的故事呢?”</p>
“写这部小说的灵感是因为与朋友吃的一顿饭,当时我们聊到了年轻人对于前卫艺术的追求。</p>
在我看来,当今中国有许多人对于所谓前卫艺术追求的重点并不在‘艺术’上,而在‘前卫’上,难免有哗众取宠之嫌。</p>
写《梵高之死》,我塑造了两个甘愿为艺术献身的人物,一个是历史上存在的梵高,一个是虚构的亚伦,算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回应吧。”</p>
听着林朝阳的回答,学生们对于《梵高之死》这部小说更感兴趣了。</p>
交流持续了近半个多小时,在最后举行了捐赠仪式,学生们代表香江中文大学向燕大图书馆捐赠了2000册图书。</p>
仪式结束后,有图书馆的同事捧着一摞摞的书走进会议室。</p>
谢道源笑道:“我们的回礼也到了!”</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