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喜县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千二百七十九章,一刀倾情,安喜县尉,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宗扬说到这里,略停了片刻,这才接着说道“原来那伙扶桑国遣隋使逃回扶桑国之后,将中土大乱的情形说给了扶桑国国王。其后扶桑国大举招募兵马,积攒钱粮,打算跨海西征,&nbp;夺取中原锦绣江山。只是扶桑国国小民贫,历经数十年,方能积攒起足够的钱粮,拼凑起一支征讨中原的大军。不过扶桑国用了数十年积蓄兵马钱粮,中土却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先是隋炀帝对内横征暴敛,对外胡乱用兵,&nbp;使得天下大乱,群雄蜂起,&nbp;最后大唐崛起,&nbp;一统天下。其后历经贞观之治,到了高宗登基坐殿之时,虽说武氏乱政,不过大唐兵锋甚盛,东征西讨,四夷宾服。东夷国曾经击败隋炀帝杨广派出的东征大军,后来太宗皇帝亲自率领大军东征,虽然将东夷国打得溃退千里,不过最后还是因为粮草不继而退兵。直到高宗皇帝登基之后,派遣大将苏定方等人率领大军东征,打得东夷国望风而逃,只能困守西南一隅,再也无力袭扰大唐。
“扶桑国国王励精图治,自以为兵精粮足,必定能够将战乱不止的中土一举荡平,却不知道大唐崛起,&nbp;中土已不复隋朝末年的混乱景象。偏偏他选出的北征大军主帅又是一个贪婪之徒,为了夺取金银财宝,&nbp;于北征途中贸然攻打东夷国,结果与征讨东夷的大唐水师相遇。其时统领唐军水师的主将刘仁轨并非名将,在唐军诸将之中没有什么名气。但是就是这样一位籍籍无名的将军,却将扶桑国倾国之兵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只能狼狈逃走,扶桑国国王焉能不惧?”
李宗扬说到这里,叹了一口气,看了厉秋风和慕容丹砚一眼,这才接着说道“扶桑国从上到下,都是一些愚昧无知之辈,只是居住在大海之中,平日里没有外敌侵扰,这才养成了狂妄自大的性子。此番被大唐打得凄惨无比,这才知道情势不妙,扶桑国国王急忙派出使者前往中土,明面上是去朝见大唐皇帝,其实是想窥探中土虚实。扶桑国使者到了中土之后,&nbp;这才知道大唐打败了隋朝,&nbp;国力强盛,&nbp;远在历朝历代之上,就连肆虐一时的吐蕃、回鹘、契丹等蛮夷,都被唐军打得望风而逃。扶桑国使者亲眼看到大唐官兵悍勇无敌的模样,心中惊骇,对高宗皇帝极是敬畏。待到扶桑国使者回到扶桑,将在中土看到的情形一五一十说给扶桑国国王知道,险些将国王吓死。扶桑人一向欺软怕硬,此时最怕大唐兴兵东征,是以备好礼物,又派使者前往大唐交好。
“大唐一统中土,四夷宾服,压根没有将万里海外的扶桑国放在眼中,并无东征之意。看到扶桑国派出使者前来朝见,高宗皇帝颇为高兴,许诺两国交好,不兴刀兵。其后扶桑国多次派出使者前往大唐,学习大唐的礼仪、百工、兵法等,这些使者自然不能称为遣隋使,而以遣唐使名之。
“在这些遣唐使之中,除了扶桑国官吏之外,还有许多僧人。这些僧人师从大唐高僧,修习大乘佛法,回到扶桑国之后开门授徒,佛教得以在扶桑国传播开来。咱们所在的这座山最初叫作巍山,大唐高宗年间,有一位从中土回来的扶桑僧人来到这里修行。这位僧人四处化缘,积攒银钱,在山上建造了一座寺院,名为圣教寺,香火甚是兴旺。
“方才在下提到的扶桑人晁衡,也是扶桑国派到中土的遣唐使。他仰慕大唐物华天宝,最后没有跟随扶桑国使者回转扶桑,而是留在大唐做官。此人精通医术,又有文采,算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安禄山在幽州造反,一路南下攻克洛阳,又派出叛军击破潼关,兵锋直指长安。李隆基听了杨国忠的主意,弃了长安城逃往蜀地。其时为了不走漏消息,杨国忠压根没有将皇帝弃城逃走的消息告知百官,待到百官上朝之时,才知道皇帝和宰相已经逃出了长安城,登时吓得魂飞魄散,乱作一团。
“李隆基做了皇帝之后,最初在张九龄、姚崇、宋璟等名臣的辅佐之下,尚能励精图治,使得大唐国力强盛,威震四方。只是这几位忠臣离开朝堂之后,李隆基的本性暴露无遗,每日沉迷于酒色之中,朝政被奸相李林甫把持。李林甫狡诈无耻,为了独揽大权陷害忠良,朝廷中的忠义之士大多被他贬斥,许多忠臣良将被他构陷坑害,不是获罪被杀,便是被贬斥流放。其余那些忠臣见此情形,为了自保只得辞官归隐,离开了长安城。是以朝堂之上尽是李林甫的同党,都是一些奸诈小人。后来李林甫病死,杨国忠做了宰相,比李林甫还要卑鄙得多,只要肯给他行贿,他便许以官职,几年下来,朝堂之上再无忠义之士,都是与杨国忠沆瀣一气的卑鄙奸臣。
“听到皇帝李隆基和宰相杨国忠逃走的消息之后,这些龌龊官儿自然不肯为大唐尽忠。许多官吏以为大唐气数已尽,安禄山必定能够做皇帝,是以打算留在长安城,等叛军入城之后,便即向安禄山俯首称臣。另有一些官吏虽然无意投降叛军,却也不想为大唐尽忠,这些年贪污受贿,搜刮百姓已经积攒下了万贯家私,不管逃到哪里都饿不死。是以他们收拾了家中的金银细软,便即带着家人逃出长安城,寻一个稳妥之地买田置地,乐得做一个逍遥自在的富家翁。
“晁衡虽然是扶桑人,不过对大唐甚是忠心,既不愿意投降叛军,也不打算逃离长安城躲避兵火。他听说李隆基一伙人离开长安城之后向西逃走,便即买了一匹马,纵马向西奔去。李隆基带着杨家姐妹同行,一路上行走不快,晁衡终于在乌梅县地界追上了李隆基一伙人。其时李隆基和杨国忠只想着逃命,对于晁衡赶来投奔并不在意,不只没有夸赞他一片忠心,反倒因为又多了一人吃饭而甚是厌恶,压根不想让他同行。好在寿王李瑁平日里与晁衡素有交情,时常以诗文唱和,此时正是落魄之时,越发感叹晁衡对大唐不离不弃,便将他收在自己的随从之中,带着他一起逃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