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二十一章 消息,悟道!春雷炸响大明!,退位让贤,姜阿山小树,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从方宅出来,寒风依旧。</p>
但阳光却从漫天阴云里洒了几许出来。</p>
虽然仍然见不到太阳,那透过厚厚云层而射下来的光线,也给人一种格外不同的感受。</p>
朱允熥登上马车,在护卫的层层保护下返回王府。</p>
马车内,他的嘴角边浮现微微笑意。</p>
方孝孺这步棋,朱允熥也是想了很久,才想好的。</p>
要实行大改革,就必须要思想先行。</p>
正如后世谈及近代史,就离不开五四运动一样。</p>
思想的变化,表面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p>
但实际上,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p>
它会在人心中沉淀,慢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直至最终如火山般爆发。</p>
百无一用是书生。</p>
不能出谋划策的书生,在这朝堂上,根本没有用武之地。</p>
但换一个平台,则可能完全不一样。</p>
方孝孺能在天下读书人中获得诺大名气,自有其过人之处。</p>
他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p>
若要办成什么事,几乎在任何时候,都是现实主义者更可靠,也更能干,更能成事。</p>
但现实主义者不会去推动社会变革,只会尽力维持,让原有的系统永远运转下去。</p>
可一个社会要实现根本上的转变,则离不开那些可爱、可悲、可怜、又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p>
唯有理想主义者,才愿意为脱离现实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去牺牲!</p>
他们是一群仰望星空的人。</p>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p>
于现实生活而言,思想过于超前,绝不是什么好事。</p>
因为这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唾弃和反对!</p>
但正是这群人,又引导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变革!</p>
若没有他们,若世间只有现实主义者,则人类社会可能会在奴隶社会循环往复一万年,十万年,永远不变!</p>
没有他们,人类在社会制度上将永远没有任何进步。</p>
从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其间产生的许多思想家,都是当时的理想主义者。</p>
他们的思想,在数千载之后,仍然能释放出灿烂光芒。</p>
对那个时代的人而言,其中的许多思想太高了。</p>
高得不切实际,高得如天边之云,如千万里外之星月,高得解决不了任何现实问题!</p>
但又正是这些远远超脱于时代的思想,推动着人类文明滚滚向前。</p>
方孝孺自身就是封建地主。</p>
但理想主义从来不能以自身所处的阶级来定位。</p>
正如后世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地主阶级。</p>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有在海外留洋的经历。</p>
若非家境优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p>
但也正是这群“有钱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p>
革命导师恩格斯,自己就是资本家。</p>
那又如何呢?</p>
在他们的理想面前,那些都不值一提。</p>
自古以来,便是朝廷向百姓收税,然后与豪绅三七分账。</p>
朝廷得三分,豪绅得七分。</p>
这套系统运转了数千年。</p>
朱允熥要做的事,则是朝廷向豪绅收税,然后与百姓三七分账。</p>
这是石破天惊,天崩地裂的事。</p>
也是千古从未有之事。</p>
所以,即使以朱允熥的身份,要做这样的事,也必须十分小心慎重。</p>
这个想法,他甚至不能自己向官员们提出来。</p>
要不然,迎接他的,就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风暴!</p>
吴王恐怕真要成为“天下公敌”了!</p>
即使是他身边的人,也不适合。</p>
以杨士奇的为人,他根本不会支持进行这样的变革。</p>
老和尚姚广孝倒是应该乐见其成。</p>
但身为朱允熥身边的人,由他提出来,同样会让所有人的攻击目标,都对准朱允熥。</p>
唯独辞官之后的方孝孺,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人选。</p>
他本来就有极高的声望,在朝廷内短暂做官后,再主动辞官归去,弃名利如粪土,这又会让他声望更上一层楼。</p>
由他来释经,从微末之处着手,即使那些权贵地主听到,也只会斥为书生意气的虚妄之谈,并不会引起太多的重视。</p>
直至思想被四处传播,以星星之火而燎原!</p>
至于最后终究能达到什么效果,那就不是朱允熥现在能清楚的了。</p>
反正方孝孺本就不是他的人,能利用他为自己所用,哪怕只起一些很小的作用,总归是聊胜于无。</p>
朱允熥当然也不会,也不可能将希望都放在他的身上。</p>
只是一着闲棋而已。</p>
说不定哪天就真用上了。</p>
马车很快又回到了吴王府。</p>
刚一入府,便见姚广孝走了过来。</p>
“刚刚得到消息,黄子澄去了刑部,竟没有与刑部尚书杨靖做任何商量,便直接升堂,提审王弼等一干武将勋贵。”</p>
……</p>
朱允熥离开后,方孝孺便开始收拾行李。</p>
要宣讲新的理论,释圣人之经,便不能呆在京师。</p>
而是要远离朝堂。</p>
他的行李,主要是几车书。</p>
虽然数量众多,整理起来却还很容易。</p>
到傍晚时分,就已全部装车完毕。</p>
随后,方孝孺带着家人与几名学生,离开了金陵城。</p>
临行之时,天边厚厚的乌云已散,夕阳在西边洒散晚霞。</p>
方孝孺的神色十分平静,与前来送行的少许友人,一一告别,而后才驱车离开。</p>
这个时光,今日已然走不了多远的路。</p>
但他还是坚持在今日出发。</p>
因为方孝孺心中,已经点燃了一团火焰,正熊熊燃烧。</p>
自金陵一路向西而行。</p>
期间许多儒生闻讯,都赶来拜会。</p>
尽管方孝孺已辞官不做,但他还是天下闻名的读书人。</p>
哪怕因吴王的事,而陷入争议,可天下间仰慕方孝孺的读书人,仍不在少数。</p>
身为大儒宋濂的弟子,又是宋濂门生中名气最大的人,以往的方孝孺,并不喜欢这种迎来送往,客套交谈,总是显得不近人情。</p>
许多人都觉得他自负有才华,学问高,便清高傲世。</p>
当然,面对名气大的大儒,人们还是能容忍他的孤傲。</p>
但这一回出京,方孝孺却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p>
对每一个来拜会他的人,都极为有礼的接待,令人如沐春风。</p>
于是乎,前来拜会方孝孺的人,也越来越多。</p>
还有很多人想拜到他的门下,做他的弟子。</p>
家人们都以为方孝孺一定会拒绝。</p>
在此之前,他虽然也收了几个学生,可门槛要求非常高。</p>
像方孝孺这种大儒,不可能随便什么人都收入门下。</p>
不料,这一回,他竟然来者不拒。</p>
有人拜师,便欣然收下。</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